个人中心

浙江首部!杭州立法优化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从“一窗通办”到“一网通办”,从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到出台浙江省《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连续5轮迭代推进578项改革举措,杭州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一直未有停顿。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2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今年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提出要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省,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

“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也需要硬措施来托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杭州探索实践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迫切需要通过立法来予以固化,同时借力国家试点充分授权的重大机遇,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2022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正式立法项目,并充分发挥立法“双组长”机制重要作用,强化立法协同。《条例》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22年10月、12月,2023年2月进行三次审议。



“在审议期间,通过网络公开、书面印发、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次广泛征求市有关单位、各区县(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和有关专家、政协委员、企业及社会各界意见,三次征求全体市人大代表意见,书面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意见。”该负责人说,为更好彰显杭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和获得感,培育激发创新创业动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还专门赴各区、县(市),实地走访企业、科研院所,深入社区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累计收到意见800余条。”


法治力量全面依法护航

建起“制度矩阵”,竖起法治“边界线”,才能更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条例》共七章七十条,包括“市场环境”“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支持”“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章节,突出杭州特色实践,注重体制机制建设与工作成果巩固,并对标国际标准提出建设要求,务求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问题。

在确立依法探索、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方面

《条例》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难点问题,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回应市场主体意见诉求,从体制机制上系统性地设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

在鼓励、支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方面

《条例》妥善处理好依法立法、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与先行先试的突破性需求之间的关系,按照保障改革创新、宽容改革创新失误的精神,设置了先行先试、容错机制的保障制度。



在固化改革成果方面

《条例》将实践证明有效、市场主体认可、适合以立法形式体现的重点经验和做法,归纳总结后予以体现,使之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制度规范。比如规定公职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亲清政商交往行为准则,是在立法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

在破解部门“信息壁垒”“数据孤岛”、便利企业跨区迁移、完善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等问题上

《条例》将国家和省的方针政策与杭州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各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总体要求的同时,细化试点方向与举措,构建统分结合、重点突出的工作体系,保障试点工作落地,增强条例可执行性。

在对标国际标准方面

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备选样本城市,2022年2月世界银行有关评估体系新增了互联网连接、促进市场竞争等指标内容,注重监管制度完备性和数字化应用。《条例》对新的评估内容作出回应,并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指引。(作者:孙炼栋  吴 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