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直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以监督成效回应市场主体期盼
“应询部门负责人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言简意赅,不要将应询变成全面工作汇报,现在开始询问。”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期间召开联组会议,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9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紧盯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向市营商办、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文物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9部门发问,问出了市场主体期盼,询到了问题关键。
历时半年归纳9个方面26项询问事项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陕西省委就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作出全面部署,西安市委制定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方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把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持续开展监督。
2022年年初,新一届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并提出政务服务、生产要素成本、权益保护等5个方面15个突出问题,交市政府整改。
今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盘棋”协同推进的重点工作内容,要求市人大各委员会通力协作,通过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这场专题询问,即合力监督的题中之义。
为确保这次专题询问问出水平、问出实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中,常委会领导面对面倾听11位代表直抒胸臆,为优化营商环境把脉开方。西安市人大财经委根据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制定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围绕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核心条款,确定监督重点,展开深入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委开展“倾听市场主体心声 助推优化营商环境”主题活动,邀请专家解读条例,召开企业界代表座谈会,在全市、县(区)、镇人大代表中征集优化营商环境的难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展涉及营商环境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专项审查和清理工作,收集、检查、疏通政策堵点……各委员会同部署、齐发力,打出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组合拳”,从多方征集的意见、建议中抽丝剥茧,共归纳为9个方面26项需要询问的事项,历时半年,这一场精心准备的营商环境大考拉开了帷幕。
聚焦政策落地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对助企纾困政策的期盼很高,市场主体对助企纾困政策的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直达快享还不够。怎样能让政策全面解读,精准直达,有效落实?”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武平直言提问。
西安市营商办主任王建东诚恳作答:“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市场主体对助企纾困政策的知晓率不高,在实际落地中仍存在‘温差’情况。主要的症结在于制定政策时没有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后续宣传不到位、跟踪问效的力度不够、政策兑现的渠道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畅通。”
“为了更好地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市营商办将充分调研市场主体所需所盼,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在落地过程中注重精准推送,深化政策兑现和落实。市营商办将虚心听取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王建东表示。
“怎样补齐在落实中小企业助企纾困政策方面的短板?”王晓萍委员向市工信局发问,问题直指要害。
西安市工信局局长李初管直面堵点如实回答,针对中小企业“长不大”“长不强”的问题,市工信局将不断补齐政策短板,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研发投入、贷款贴息等环节给予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工信部门作为企业的‘娘家人’,还是要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深入调研,找准问题的症结,争取早日破题,帮助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王晓萍委员一语中的。
紧盯“当下改”的措施和“长久立”的质效
专题询问中,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从工程项目施工图审查、考古发掘速度等办事“细节”“揪”住关键,犀利发问。
“从调研了解看,一些市场主体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问题还有意见。比如,有的企业反映审批效率不高,特别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比较慢。”委员张炳淳把问题抛向西安市住建局。
西安市住建局局长解宁元坦诚回答:“虽然全市施工图审查项目平均用时10天,比国家法定时间少5天,但和先进城市相比,和企业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审批是服务,不是权力。我们打算通过三个办法来加快审查,一是实施超期预警,对施工图审查超过13天的项目黄色预警、超15天的红色预警,进行重点督办;二是主动介入服务,组织各县(区)、开发区住建部门梳理项目情况,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三是加强监督培训,引导施工图审查机构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升专业人员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
此次专题询问实行“闭卷考试”:委员们“背对背”出题,部门负责人闭卷考、限时答。回答询问直接“捞干货”,不仅要答出之前做得怎么样,更要说出今后怎么干。
“文物考古发掘影响项目开工、拖延工程进度的情况在我市比较突出,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下一步对于提高全市考古发掘效率有何计划?”侯学东委员向西安市文物局发问。
“这个问题与西安的城市特点密切相关,千年故都文物埋藏丰富,70%的项目开工都涉及考古发掘。”西安市文物局局长孙超说,全市的考古发掘工作的确存在考古领队力量不足、保障政策欠缺等弱项和短板。“为了补齐短板,我们已和上级部门协调,在领队培养、证照审批、力量配备方面给予进一步政策倾斜。”
“文物是西安最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市文物局将优化工作程序,进一步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
“市文物局一方面要聚焦‘当下改’,尽快出台政策改革,让市场主体尽快享受到高效率考古发掘带来的时间效益。另一方面要聚焦‘长久立’,拿出时间表,让大家直观地看到诚意,看到希望。”听完回答,侯学东委员提出了进一步建议。
用实际行动促进专题询问的成效转化
王学超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的电网建设滞后于项目建设,存在着项目建设快、电力接入慢,项目用电量需求与电网负载能力有较大矛盾。他向西安市发改委提问:“实施‘北跨’发展战略中,如何统筹推进电网规划与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等有机衔接?”
“因变电站选址困难、手续复杂,同时还涉及属地经济利益、用地指标、文物发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西安市发改委主任李西宁介绍,从2021年电网攻坚项目建设启动以来,西安市按照先进制造走廊建设规划要求,已在北跨区域建成5座变电站,在建3座,正在办理前期手续7座,这些规划实施后,可以满足北跨区域电力负荷和辖区产业发展需求。
“恳请各位委员继续发挥人大监督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电力保障能力多提宝贵意见,大力支持我市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李西宁说。
询问现场,西安市市场监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各部门负责人纷纷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9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回答完毕后,现场就回答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公布了测评结果。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的问题求真务实,切中要害,也传导了压力。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全盘认领、整改提升,以实际行动把专题询问的成果转化为扎实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的效果。”西安市副市长孟浩作表态发言。
据悉,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将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跟踪监督整改情况,合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作者:朱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