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一句“牢骚话”助推满城“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磨剪子嘞,戗菜刀……”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总有这样的手艺人操着悠扬高亢的吆喝声走街串巷,无论是谁家的鞋跟断了、伞骨折了,还是手表坏了、锅盆漏了,在他们的巧手下,损坏的物件总能焕然一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些从事“小修小补”“针头线脑”的流动摊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稍微修补一下还能使用的微损物件往往因为找不到修补师傅,或被扔进垃圾桶,或被放在角落积灰。

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一端连着普通百姓的民生刚需,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就业机会。在滨江区人大代表闭会期间联名提出的《关于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的建议》推动下,如今,便民服务站多了,“小修小补”摊位的经营更规范了,社区里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动场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每个街道都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便民服务品牌……久违的“烟火气”重新回到滨江区百姓的生活中。


2023年4月27日,围绕《关于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的建议》办理工作,滨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区政府以及民政、商务、城管等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小修小补”难题催生代表建议

“走遍家附近的小巷子,都没有找到可以配钥匙的地方!”2023年2月的一天,滨江区人大代表浦沿第一小组微信群,代表的一句“牢骚话”,一下激起了千层浪。群里的其他代表深有同感,表示自己和家人在补衣服、修自行车、修鞋等方面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也因为找不到修补的地方而苦恼。

大家都感慨道,如今的“小修小补”类服务摊点难觅踪迹,只有零星几处服务点也大都散落在城市的“隐秘角落”,而且往往是“事到急时无处寻”。在社区举办的便民服务活动中,这些“小修小补”点位往往都要排长队。

“看来有必要做一个‘烟火地图’App。”

“建议街道给予手艺人场所补贴。”

“建议定期为手艺人开展培训。”

“‘小修小补’是勤俭美德,应当支持。”

代表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好不热闹。

“我们一起提交一个建议。”有代表提议。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群内所有代表的积极响应。

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撰写形成了《关于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的建议》。

“这份建议从背景、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决措施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小修小补”的时代变迁与焕新路径。”滨江区人大代表鲁佳表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既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智能服务升级,也可以综合线下传统服务,利用社区边边角角场地接纳“小修小补”服务摊点,让城市生活增添几分烟火气。

建议还给出了具体措施,包括:搜集民间“小修小补”具体地址,设置“人间烟火维修服务”地图App,供群众日常所需;梳理区内的“小修小补”商铺,经考察认定后设立“滨商匠铺”等。

这份“从群众中来”的代表建议署上了浦沿第一小组全体代表的名字后,提交给了滨江区人大常委会。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就是办什么事情都要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出发。”滨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应敏扬说,“这一建议是人大代表集体的智慧,反映了居民切身的感受,民生保障须尽力而为。”

作为浙江省数字经济高地,滨江区每年引进各类人才3万人以上,“新滨江人”既是创客也是居民,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提供民生需求保障,让“小修小补”回归日常,不仅是对政府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一种考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能级、锻造创新生态。滨江区人大常委会对此建议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督办工作。


    2023 年 7 月,滨江区彩虹社区开展“小修小补”便民服务活动。


“人大协商日”激活“人间烟火气”

美好的城市生活,既需要有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接地气的便民服务。

2023年4月27日,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在滨江区恒生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在这个未来范儿十足的高新企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协商的主题却是围绕一个十分接地气的代表建议——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这次进站的,不仅有人大代表,还有滨江区政府以及民政、商务、城管等部门负责人。

在这场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的“人大协商日”活动现场,代表们畅所欲言,抛出了许多想法与思路。

“设置烟火地图,整合民间‘小修小补’具体地址以及联系方式、营业时间,方便老百姓随时查找。”

“设立社区服务驿站。比如,在双休日或者每月定期开设一元摊位,在未来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里试运行。”

“设立定向公益创投,对于没有合适场地的社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举办便民服务专场,通过各项公益服务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建议成立手艺人人才库,由社会组织(第三方)进行统筹,配套专业培训,并让有能力者成立个人工作室。”

“鼓励传承‘小修小补’工匠手艺文化,让手艺人的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和肯定。”

对于代表们的想法和建议,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进行认真答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社区居民会客厅、共创空间、多功能室、小区楼廊等社区共享空间,突出磨剪刀、理发、义诊、缝补、法律咨询等特色服务内容,组织社会手艺能人、社区居民志愿者定期开展服务。

“我们将积极与区内的相关科技企业合作,尽快对全区‘小修小补’的点位进行全面梳理,尽快上线有关应用场景,方便居民一站式查找。”区商务局负责人说。同时,考虑到租金、人流量等因素,将在农贸市场、大型超市设立“小修小补”区域,引导手艺人入驻。

“小细节”牵动“大民生”。在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跟踪督办下,民政、商务、城管等部门会同街道迅速行动。由此,社区里的便民服务站多了,“小修小补”摊位的经营更规范了,社区里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动场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不少“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在长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渐渐融入社区人际网络,成为搭把手、救个急的“老邻居”。

浦沿街道在东信社区君景庭小区国际商业街增设“邻里坊”便民服务小广场,以满足社区周边企业和居民的小修小补需求。彩虹社区的阿姨们自发组建了一支“夕阳红”义务缝补队伍,为居民提供钉纽扣、裁裤边和开线缝补等服务。赵阿姨说:“我们每周二上午为居民服务,除了固定日的缝补活动,有些居民也会上门求助,我们非常乐意为大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针一线,连起了邻里情,温暖了居民心。

西兴街道物联网社区每周开展4次“小修小补”便民服务活动,提供理发、磨剪、缝补、义诊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不定期加入修伞、修鞋等内容。“便民服务点为我们这些‘老手艺人’提供了一个经营地点,不仅给居民提供了方便,而且也能获得一些收入。”王大爷为自己的磨刀手艺可以继续“发挥余热”而感到开心。

“‘小修小补’摊位已经融入了社区‘15分钟生活圈’,为居民节省了大量时间,我们提的建议真正解决了百姓需求。”滨江区人大代表、浦沿街道之江社区党委副书记华珊说。


    2023年11月21日,滨江区浦沿街道开展“小修小补”回归社区活动。


从街道试点到全区民生实事项目

今年4月9日,浦沿街道的“浦沿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了《4月活动预告 :浦师傅来啦!小修小补回归社区》的推文,引起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关注,26场便民服务的活动时间、地点以及磨刀、理发、缝补、修鞋、小家电维修等服务内容都一目了然。截至目前,“浦师傅来啦!小修小补回归社区”公益服务已火热开展136场,惠及居民高达2.7万余人次。

“浦师傅”便民帮帮团是浦沿街道打通便民生活圈的服务品牌,于2023年11月21日正式拉开“小修小补回归社区”项目序幕,其中包括“浦师傅来啦——公益保障服务” “浦师傅服务点——驻点普惠服务”“浦师傅手工匠——手艺定制服务”“浦师傅志愿团——志愿上门服务”“多彩浦师傅——社区多彩服务”五大系列服务,基本满足了居民日常各种小修小补需求。

“便民服务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希望将‘浦师傅’便民服务品牌打亮,为全市全省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华珊表示。与此同时,滨江区的其他两个街道也结合各自特色,正在有序推进西兴街道“西兴守艺人”、长河街道“拾忆铺”品牌的打造。

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小修小补回归社区”工作过程中,滨江区人大常委会认为,从建议的提出、形成、讨论到交办、督办的整个过程中,都蕴含着民生所需、民之所盼,不少措施还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为此,区人大常委会在与区政府沟通协商后,将“小修小补”提质扩面行动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并经过代表票决,正式成为2024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在年底前全区建成“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达30个。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4个便民服务站的提升改造工作,9个便民服务站新建工作。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是人间烟火,更是关乎百姓生计。“通过人大协商活动督办建议,助推保留‘小修小补’、打造便民生活圈,让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兼得、让现代气派和市井气息共存,更好体现出城市治理的精细与温度。”应敏扬说,下一步,滨江区人大常委会还将聚焦业态丰富、平台拓展、品牌打造等主题,深入开展人大协商、代表进站等活动,进一步听取群众意见、对接群众需求,助力优化完善“小修小补”的覆盖面和活跃度,不断提升群众生活的便利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作者:孙炼炼 傅 瑛)


2024年4月,滨江区长河街道中兴社区拾忆铺·微光·便民V站正式启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