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奋力书写人大制度玉林实践的壮丽篇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制度。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广西玉林大地从无到有,并不断得到坚持、完善和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踏步前进,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展现出了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玉林的辉煌成就
70年来,玉林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使命、不负重托、依法履职,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
紧盯重点领域立法,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九洲江、南流江、北流河是玉林市境内的重要河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三条河流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大,水质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下游的饮用水源安全,群众反映强烈。玉林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发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运用法治手段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截至2023年底,出台《玉林市九洲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等7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现了玉林境内主要河流的立法全覆盖。目前,三条河流水质稳定达标三类水。
持续监督问效,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玉林市是广西的人口大市,由于历史原因,市、县两级城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学校建设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玉林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市、县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的决议》《关于组织实施市县学校建设提升工程的决议》《关于组织实施玉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工程的决议》,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服务保障,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玉林市现有各级人大代表11797名,全市各级人大始终把密切联系代表、发挥代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创新工作形式、拓展联系渠道、提高服务能力,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协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445万元,建设完善110个代表履职活动中心、1486个代表联络站,为代表履职提供强大阵地;投入200万元打造玉林“智慧人大”管理平台,助力代表履职网络化、智能化;自2004年起,在全区首创“人大代表民声反映会”,并推广到全市7个县(市、区)……代表履职积极性有效激发、履职能力极大提升、履职为民成效显著。
继往开来奋力开创玉林人大工作新局面
多年来,玉林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性。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全局中发挥职能作用,在大局下展现担当作为,才能不负职责使命,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紧紧围绕各级党委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人大工作的人民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使根本政治制度拥有深厚坚实的根基。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人民当家作主真实、生动、具体地体现在人大工作的各方面、落实到依法履职的各环节、贯穿于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聚力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厚植人大工作的法治性。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监督宪法实施的重要职责,处于民主法治建设第一线。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人大在法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依法推进各项事业,保证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更好体现人大工作的时代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满生机活力,是面向实践、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制度。只有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思路,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效。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紧扣“四个机关”定位要求,进一步丰富拓展地方人大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奋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