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国开发区人大工作20年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在人大制度 70 年实践长河中,开发区人大工作虽然只有 20 余年的探索历程,却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难忘往事和历史启发。我作为开发区人大工作与理论的积极探索者、见证者和研究者之一,在此略述几件往事——


从“茶话会”到工作委员会

2004年4月,我从江苏省无锡市社科联调任无锡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工作。无锡新区作为国家高新区,当时辖区内有全国、省、市、区、镇五级人大代表近200名,这是开发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高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高地,民主政治建设也要同步跟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无锡新区党工委认识到,人大代表是反映民意的主渠道,开展好人大工作,是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根本途径,应该把它作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任务和举措。

如何从开发区的实际出发进行人大工作探索和创新,是推进开发区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新区按照计划邀请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召开了一场“茶话会”。虽然大家有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但只有民间社交功能的茶话会与人大代表议事行权,岂能同日而语?会上,我即席发言,提出“要以开发区精神积极探讨履职方式,不能再搞这样的茶话会了,而应该以合适的会议方式进行议事”。同时,我又一次暗暗地下决心,要好好研究新区的人大工作。

由于新区不是一级行政区,没有本级的人大代表,也没有人大机构,区域范围内的县级人大代表分别由邻近的锡山区和滨湖区选举产生,而这些人大代表切切实实生活在新区,他们希望能系统了解新区的改革发展情况,也希望了解新区的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很显然,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为此,我一直有个设想:希望参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做法,每年年底把新区辖区内的人大代表们组织起来,由管委会向人大代表们通报工作,并听取人大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充分地发挥代表作用。然而,这样的构想一直难以落地。

虽然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但最终还是找到了突破口。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先后成立无锡新区人大工作联络委员会、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直到2016年“区政合一”中成立新吴区(高新区)人大常委会,从而真正解决了开发区人大工作长期断层的局面。


“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成果

2011年,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无锡新区人大工委成立,新区的人大工作如何才能有一番新的作为呢?


2011年1月6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成立。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想,在现有宪法法律框架下,应当依托新区人大工委这一平台,对新区人大工作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创新。

2011年年初,经新区党工委同意,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下发《关于成立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议事机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为了加强开发区人大工作,经市区人大代表和基层人大组织推选,并经区人大工委批准,产生13位日常议事代表,组成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新区工作委员会议事机构。

实事求是地讲,当时这种议事机构的设立只是权宜之计,或者说是没办法的办法。好在推选出来的这13名委员的身份都是人大代表,把这些人大代表组织起来进行议事也并无不妥。

虽然这13名委员无法形成任何决议,也无法作出任何决定,但这种新区模式也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性探索成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失为加强开发区人大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

也许用现在的眼光和思维来评判,过去的有些事情并不合理,但老实讲,当初我没有想那么多,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先把事情干起来再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新区人大工作议事机构产生后,大家围绕新区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改善环境、民生实事以及吴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切实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有了组织,如何运行成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按惯例,地方每年召开人代会的时候,新区区域内的人大代表会参加相关行政区的人代会,我们利用行政区召开人代会的间隙,把新区区域内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向代表们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同时新区人大工委向代表们通报人大工作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

这一招果然灵验。因为一年一次的人代会是庄重而神圣的,在人代会期间再开个套会自然也不敢马虎,这就有效改变了在春节之前把人大代表召集起来开个“茶话会”的简单做法。

从2011年起,新区人大工委每年借邻近两区人代会召开之际,专门召开以新区区域内人大代表为主、省市人大代表参与的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听取开发区管委会工作报告和区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人大工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来看,这是全国最早的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是开发区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一个突破,是迄今为止最易操作、十分有效的一个开发区人大会议制度。


解决“撤乡建街”后“有人民无代表”问题

2000年前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国不少地区的乡镇改为街道。在这些行政区域内,我国最基层的一级乡镇人民政权——乡镇人大被撤销,乡镇原有的人大代表的职务自然终止。

2004年,无锡新区旺庄、江溪、硕放、梅村、鸿山、新安6个乡镇改为街道后,100多名人大代表职务自然终止,全区人大资源陡然减少,一度出现了街道“有人民无代表”的尴尬局面。

我们通过反复调研,听取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筹建了一支开发区人大联络员队伍,并形成了开发区人大联络员工作制度。我组织各街道人大工委在原有乡镇人大代表中,挑选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好、履职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街道人大联络员,以联络员的身份继续参与人大工作。

这些遴选出来的人大联络员都具有丰富的履职经验,他们虽因撤乡建街卸去了代表职务,但仍继续发挥着除代表法定职权以外的作用,比如,联系服务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等。

除了在原乡镇人大代表中挑选联络员外,还挑选了部分科技人才和新兴产业领军人物,把他们聘为区人大联络员,使区和街道两级人大联络员达到了120余名。

这些联络员作为新区区域内人大代表的延伸和补充,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定期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向上反映社情民意,较好地发挥了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联络员在后来新一届无锡市和相关行政区两级人大代表选举中,有16.7%的人当选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也就是说,这支联络员队伍,成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储备力量。

当年,我主持无锡新区人大工委工作时所尝试开展的做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以视为后来无锡市人大设立开发区委员会、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的一个先行试验。人大联络员队伍更是时下正普遍推行的乡镇改街道后实行的街道议政代表会的一个前期探索。


探索成立开发区人大研究会

2009年12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这天,时任辽宁省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开发区工委主任王延庆带了十多人来无锡考察。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做好开发区人大工作着实不易。随着交流的深入,一个成立开发区人大理论研究会进而指导实践工作的想法萌生了。

两个月后,王延庆再次来到无锡,约请我和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探讨成立研究会之事。我认为成立全国开发区人大研究会无论是登记制的,还是备案制的,首先必须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请示报告,并且要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才行。

2010年春,我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拜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同志,乔晓阳在百忙之中接见了我,并仔细听取了我们筹建全国开发区人大研究会的汇报。随后,我们还就成立研究会事宜向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专门进行了汇报和报备。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首届全国开发区人大工作联席会议在无锡高新区召开。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和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支持指导下,无锡、鞍山等14家国家级开发区人大工委联合发起了在无锡高新区召开的首届全国开发区人大工作联席会议暨研讨会。会上成立全国开发区人大研究会,会议推荐无锡新区为会长单位、鞍山经开区等为副会长单位,推选我为会长、王延庆等为副会长。


2011年5 月25日,第二届全国开发区人大工作联席会议暨研讨会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图为与会领导与代表考察鞍钢。


全国开发区人大研究会成立15年来,风雨兼程,不辱使命。先后召开了10次全国性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指导培养了一大批开发区人大工作典型,发表和出版了3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人大制度在全国开发区的有效覆盖。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我们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和完善我国开发区人大制度机制,发展开发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继续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作者:黄胜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