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着力”提升人大社会建设工作质效
社会建设是和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利益关切最直接的关键领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对推进政府部门加快适应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平正义、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浙江省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提升人大社会建设工作质效。
着力大事要事
在主动作为中服务中心大局
推进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紧紧围绕中心大局,这就要求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人大社会建设工作,靠前主动展现人大制度优势和履职作为,助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涉及改革创新的重大项目、政策提供有力民意支撑,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始终聚焦中心大局履职行权,一是深化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及跟踪监督。作出关于设立“海宁工匠日”的决定,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决策部署,搭建“131”技能人才监督工作构架,建立人大代表走访联系技能人才机制,助力建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二是全力以赴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连续5年分别从安全生产体制、小微园区安全、燃气安全、防灾减灾救灾、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开展精准监督,不断提升全市本质安全水平。三是做深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和调研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征集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形成建议项目微调研报告,提高民生实事项目的民主含量。
着力民生友好
在监督提质中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这就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新向往新期盼,系统谋划解决人民群众民生堵点、痛点问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是深化创新“老年友好”专项监督。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三年依次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专项监督集成增效、赋能提效、跟踪问效,推动全市老年人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二是持续跟踪监督老年食堂建设运行。针对老年食堂助餐价格不合理、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基层有呼声、人大见行动、跟踪抓落实,推动老年食堂运行机制更加平稳、安全、高效。三是开展长期护理保险重点课题调研。以海宁情况为例对“第六险”制度设计作出思考,助推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高质量供给,报告获评海宁市社科联优秀课题。
着力基层治理
在法治保障中促进善治善为
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这就要求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必须始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站稳人民立场,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同时依法行使好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决定等职权,为基层治理提供全面法治保障。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主题主线,深化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落地。一是全面夯实法治保障。聚焦城乡集聚新社区管理、安全生产、就业促进、退役军人保障、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法律执行情况检查、视察,努力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发挥人大作用。二是研究阐述人大参与基层治理的方法路径。以海宁城市社区治理“西山经验”为例就如何更好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作出思考,文章获浙江省人大工作研究会通讯刊发。三是推进代表联系网格监督基层治理。200多名人大代表每人联系一个选区网格,通过联系走访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民情直通车”向部门交办,推动90%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着力自身建设
在深化联系中提升履职水平
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保障是加强履职能力建设,这就要求紧紧围绕人大“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强化党建引领,夯实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创新深化与基层群众联系,汇聚内外监督合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社会建设工作。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主动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履职水平,一是增强改革思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对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要求,找准社会建设领域学习的重点,确保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创新设立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基层联系点。集聚委员、代表、部门三方力量,探索破解村(社区)治理难题,打造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多地人大专程来海宁考察相关工作经验。三是大兴调查研究。部署专委全员领办微调研课题,创新设立4个代表专题监督小组,聘请行业咨询专家提供外力支持,形成微调研报告18篇,以“小切口”助力社会建设大事业。(作者:蔡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