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山东青岛:“抓拍”民意 直通民心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于实践中探索出了“代表提—政府办一人大督”三位一体的“人大代表随手拍”履职模式。通过技术赋能,让代表履职从“会议主导”转向“日常参与”,实现民意收集的“全天候、全地域”;通过机制创新,将零散的监督行为转化为系统的治理效能,破解了传统监督的“碎片化”难题;通过效能提升,构建起“提出-办理-监督-评价”的完整链条,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代表提

从“被动收集”到“主动发现”

“微视角”里的“大情怀”,构建全天候履职场景。青岛市劲松三路一处护栏曾缺失,市人大代表王芝芳用手机拍下景况,上传至“代表履职通”App“随手拍”专栏。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却标志着青岛人大代表履职模式的深刻变革。以往依赖人代会前集中收集民意的“窗口期”限制被打破,让代表在日常行走间即可化身“移动民意收集站”。自 2024年 5月平台上线以来,代表已累计上传问题千余件,覆盖城市管理、交通出行等七大领域,其中85%的问题来自代表在社区走访、通勤途中的偶然发现。

这种转变源于平台构建的“即时触发”机制:代表只需拍摄清晰照片、标注精准位置、撰写简明说明,10秒内即可完成问题上报。市人大代表董金辉对此深有感触:“过去闭会期间想反映问题,要么攒到大会期间,要么通过复杂的建议流程。现在走到哪儿拍到哪儿,就像给民意装了‘移动探头’。”他曾在莱西市东大寨村发现电线杆破损,上午上传照片,下午就有镇政府工作人员现场核查,次日便完成更换——这种“上午发现、下午响应、次日解决”的效率,让代表们切实感受到履职的获得感。


2025年6月,青岛市人大代表李松对违停行为进行抓拍,并通过“代表随手拍”上传给有关部门处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手拍”还激发了代表们深入基层、主动调研的热情。市人大代表刘芳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出行需求,连续一周在早高峰时段走访多个公交站点,用手机记录下老年人上下车不便、候车设施不足等问题,并上传“随手拍”。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及时反馈,为后续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微专题”撬动“大治理”,激活集群化监督效能。当零散的“微小事”呈现出共性特征,平台的“微专题”机制便开始发挥作用。 2024年 9月,市人大常委会梳理发现,37位代表在一个月内集中反映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随即,一场别开生面的“微专题微询问”座谈会召开,市教育局、交警支队部门分管领导与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等 6所学校负责人“面对面”,代表们提出的“延长信号灯时长”“共享周边停车场”等建议被当场纳入整改方案。

这种“从个案到类案”的升级,得益于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系统自动对问题分类统计,当某类问题数量达到设定阈值,即触发“微专题”程序。如针对电动车楼道充电问题,平台将 27件相关诉求整合为季度“微专题”,推动市住建局出台《电动自行车停放管理办法》,并在全市新增 2.3万个智能充电泊位。过去单个代表提建议,影响力有限;现在通过‘微专题’形成监督合力,就能‘办一件、带一片’。”市人大代表林华感慨。

在“微专题”的推动下,许多长期困扰群众的难题得到系统性解决。如针对代表集中反映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混乱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微专题”,组织市住建部门、街道办、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召开多方协调会议,最终形成《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提升方案》,从制度层面规范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惠及全市上百个老旧小区的居民。

“微积分”催生“大动能”,完善履职评价体系。在市人大代表履职档案中,随手拍”参与情况被量化为具体积分:每提交 1个有效问题加 0.3分,每推动 1个问题解决加 0.5分。这种“积分兑换荣誉”的机制,激活了代表履职的“内驱力”。数据显示,平台运行半年来,代表参与率从试点初期的 15%提升至 68%,代表提交问题占比从 32%跃升至79%。



市人大代表刘华明成为“积分达人”,他累计提交 41个问题,推动解决 33个,积分排名选区第一。在他的带动下,身边 12位代表加入“随手拍”行列。“积分不是目的,但它让履职成果‘可视化’,就像给代表装了‘进度条’,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更不一样。”刘华明的话道出了许多代表的心声。市人大常委会还将积分与代表连任资格、履职评议挂钩,形成“激励—参与—增效”的良性循环。

此外,积分制还促进了代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市南区的代表们自发组建“随手拍互助小组”,定期分享履职经验,共同商讨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在小组的作用下,他们成功推动解决了一批涉及多部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代表履职的整体效能。


政府办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协同”

 “三级联动”打通“最后一公里”。市北区大港街道人大工委收到代表反映的“无名路人车混流”问题后,立即启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牵头,督促交警、城管现场办公,3天内制定整改方案;区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重点督办事项,每周跟踪进展;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办理进度。这种“市—区—街”三级联动模式,让原本需要跨部门协调的复杂问题,在 10个工作日内便完成护栏加装和交通秩序整治。

为确保责任落地,平台建立“电子工单”制度:问题自动匹配属地镇街,生成带有时限要求的办理工单;承办单位每完成一个环节,需上传现场照片和文字说明,形成可追溯的“办理轨迹”。胶州市李哥庄镇曾收到代表反映的“河道垃圾堆积”问题,工单显示办理时限为 7天,镇政府第 3天即组织清理,并上传前后对比照片,代表评价为“满意”。数据显示,平台问题平均办结时限为 8.2天,较传统建议办理提速70%。

通过“三级联动”作用的发挥,许多基层治理的顽疾得到有效解决。如,城阳区某社区存在多年的私搭乱建问题,在代表通过“随手拍”反映后,街道、区城管部门和市规划部门迅速配合行动,经过深入调查和多方协调,不仅拆除了违法建筑,还对该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了便民停车场和休闲广场,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智慧赋能”破解“多头治理”。在崂山区,代表通过“随手拍”反映某小区周边餐饮店铺油烟扰民问题。平台依据地理位置,自动将工单派发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前,已通过平台获取代表拍摄的视频、周边居民投诉记录等信息,现场核查后立即启动“跨部门联合执法”,3天内便完成油烟净化设备安装整改。这种“数据跑路代替部门跑腿”的模式,得益于平台与12345政务热线、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微专题”办理案例更具代表性:针对代表反映的 21所学校周边拥堵问题,支队运用平台数据精准分析车流高峰时段、拥堵节点,制定“一校一策”方案——在青岛基隆路小学试点“错峰放学 +家长志愿者护导”,在崂山实验学校周边增设临时停车位,通过智能信号灯系统优化通行效率。数据显示,试点学校周边拥堵时长平均缩短 40%,家长满意度达 92%。

智慧赋能还体现在对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上。如,通过对“随手拍”中城市道路破损问题的数据分析,市政部门能够精准定位道路损坏高发区域,提前进行预防性维护,既降低了道路维护成本,又提升了城市道路通行质量。

“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在城阳区,代表反映某市场周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承办单位首次办理后,代表评价为“不满意”。平台自动触发“二次办理”程序,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定时巡查+商户自治”机制,代表二次评价为“满意”。这种“办理—评价—再办理”的闭环,确保问题解决“不打折扣”。

平台还建立“不满意问题分析库”,对连续两次评价为“不满意”的问题,由市人大常委会提级督办。2024年下半年,某老旧小区因加装电梯资金筹措困难导致代表评价为“不满意”,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财政、住建等部门专题研究,推出“政府补贴 +业主众筹”模式,最终推动项目落地。数据显示,平台问题一次办结率达89%,经二次办理后整体满意率达98%。

“闭环管理”不仅保障了问题的解决,还推动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某街道在多次因问题办理不彻底被代表差评后,主动开展自查自纠,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与居民和代表的沟通,后续问题办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治理格局。


人大督 

从“柔性监督”到“刚性约束”

“可视化监督”让过程更透明。在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会议室的大屏上,“随手拍”办理情况实时更新:各区(市)办结率、代表满意度、问题分布热力图等数据一目了然。这种“数字驾驶舱”模式,让监督从“模糊评估”转向“精准画像”。 2025年第一季度,系统显示某区办结率仅为 65%,市人大常委会立即提醒督促该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建立“每日督办、每周通报”制度,次月办结率即提升至92%。

代表们也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问题办理进度。市人大代表张青曾反映某高层建筑平台堆放杂物带来的安全隐患,从上传照片到杂物清理完毕,她先后 3次登录平台查看现场整改照片,最终给出“满意”评价。“就像网购看物流信息一样,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监督更有底气。”张青的感受,体现了平台赋予代表的“全程参与感”。

可视化监督还为公众参与监督提供了便利。市民可以通过人大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查看“随手拍”问题办理的相关数据和案例,增强了公众对人大工作和政府治理的信任。如,某区在“数字驾驶舱”数据公示后,收到了大量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好评,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

“清单化督办”让责任更刚性。市人大常委会将“随手拍”办理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制定《重点督办事项清单》,对涉及民生痛点、反复投诉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2024年,老旧小区消防设施缺失”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整治”等 12个问题被列入清单,由常委会相关领导带队实地视察,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汇报整改情况。

针对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问题,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创新“联动督办”机制。如,代表反映的“胶州湾沿岸湿地保护”问题,涉及城阳、胶州、黄岛三区,常委会组织三地人大联合调研,推动建立“胶州湾生态保护跨区域协同机制”,相关建议被纳入《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这种“监督—立法—执行”的闭环,彰显了人大制度的独特优势。

在清单化督办过程中,一些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推进。如某工业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被列入重点督办事项后,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环保、工信等部门进行现场视察,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整改措施,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使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024年10月,青岛市黄岛区灵山卫街道人大工委实地督导“随手拍”反映问题解决情况。


绩效化考核让成果更长效。在年度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评议时,“随手拍”办理情况成为重要考核指标。某区因“微专题”办理成效显著,在评议中获评“优秀”等次;某部门因问题整改不彻底,被要求向常委会作专项说明。这种将监督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的机制,倒逼政府部门提升办理质效。

市人大常委会还建立“优秀案例库”,定期评选“十大民生实事”,通过《青岛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莱西市人大代表推动的“甜瓜交易市场环境整治”、市北区代表促成的“学校周边护栏加装”等案例,不仅成为代表履职的范本,更在全社会营造了“有事找代表”的良好氛围。数据显示,平台运行一年来,群众通过代表反映问题的比例提升43%,对人大工作的知晓率从 58%提高至79%。

绩效化考核还促进了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各部门为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如,某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为了提升“随手拍”问题办理质量,推出了“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承诺制”,赢得了代表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青岛正着手将‘随手拍’与立法、监督等工作深度融合:计划建立‘问题—立法’转化机制,将高频民生问题纳入立法调研范畴。同时,还将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加强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问题识别和处理的精准度。此外,青岛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广‘随手拍’模式的成功经验,共同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新路径,让‘人民当家作主’在细节中落地生根,在实效中彰显力量。”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于玉平说道。(作者:王奇  札蒂·赫里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