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全链条”监督 助“废矿疮疤”变“幸福渔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是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的必修课,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涌现出一批卓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浙江人大”微信公众号推出“监督工作巡礼”栏目,集中展示我省各级人大围绕“盯住法”“管好钱”“把牢图”,创造性开展监督的生动实践。
在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的青山脚下,曾经荒芜破碎的废矿场地正经历着一场震撼的“蝶变”:700亩智能养殖池鳞次栉比、循环水生态净化区波光粼粼、科研楼与数字展示中心拔地而起……这座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幸福渔仓”,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典范工程,更是德清县人大以监督之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生动实践。
靶向监督破题
让“废矿疮疤”成为“生态考题”
曾经的幸福村因长期采矿导致土地碎片化、生态功能退化,千余亩废弃矿地杂草丛生,百余亩低效水域水质恶化,如何让“生态负债”变为“发展资产”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德清县人大紧扣县委“共富成色突显年”战略部署,将土地综合整治纳入年度监督重点,通过专题调研、代表视察“组合拳”,推动政府把“幸福渔仓”项目作为破解资源约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在项目落地初期,针对土地性质争议、生态红线调整等堵点问题,德清县人大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生态修复+设施农业+数字经济”的复合开发模式,为项目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同时,通过依法作出《关于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域高质量发展全优生的决定》,聚焦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
闭环监督护航
让“纸上蓝图”成为“实地实景”
从蓝图到实景,离不开全周期监督的“钉钉子”精神。德清县人大建立“项目监督专班+代表联络站+专业智库”的立体监督网络,组织农业、环保等领域代表和专家,对项目的资金使用、工程进度、生态指标实行“每月一走访、每季一研判、半年一评议”。
在智能养殖系统建设阶段,针对设备采购的资金绩效问题,监督专班邀请专业代表和专家,对设备的技术先进性、运维成本、产能匹配度进行专项评审,推动优化采购方案,节约财政资金。针对循环水生态净化区的水质达标问题,代表们实地调研发现初期工艺设计存在短板,立即使用“码入户”平台反馈意见建议,督促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科研院所优化生态滤池结构,使尾水回用率从82%提升至99%,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
制度监督增效
让“单一养殖”成为“共富生态”
项目建成是基础,长效共富是关键。德清县人大聚焦运营模式、利益联结等核心环节,推动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从土地、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为项目护航。
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县人大监督推动政府创新“国企+农户+电商”的数智化养殖模式,一方面通过“认养+租养”双模式,引导200余户农户以“蜂窝池”为单元参与投资,引入农商行“共富贷”和保险机构风险兜底机制,实现户均年增收近10万元,另一方面基于叮咚买菜、美团等电商平台,推动建立“基地直配城市总仓”的供应链体系,预计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50余名周边农户就业。同时,依托项目的科研楼、数字展示中心,定期组织代表开展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活动,打造“监督+服务”的共富闭环。
监督成效延伸
让“一地经验”成为“全域示范”
“幸福渔仓”的成功实践,不仅是废矿地利用的“破题之作”,更成为全县生态共富的“样板工程”。德清县人大以此为契机,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将项目的“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利益共享”模式向全县废弃矿山、低效鱼塘推广。目前,莫干山镇“矿坑咖啡+民宿经济”、洛舍镇“渔光互补+光伏农业”等一批共富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修复一个矿区、激活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生动局面。
从“废矿场”到“幸福仓”,变的是地貌形态,不变的是人大监督推动共富的初心。德清县人大将继续以“监督链” 赋能“共富链”,让更多“生态疮疤”成为“共富支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