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贺兰山下石榴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红花渠,开挖于公元678年,曾因两岸遍植红花药材而闻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灌溉面积萎缩,这里一度出现私搭乱建、脏乱差等现象,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今,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红花渠沿线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项目的建议》的落实,这条焕发新活力的千年古渠成为串联城市生态廊道与儿童成长空间的亮丽纽带。

红花渠之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主题实践活动)的生动案例。自2024年6月以来,全区1.85万名五级人大代表走进乡村社区、园区企业,充分发挥植根群众、熟悉基层的优势和自身专长,将政策的阳光播撒进民生的土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贺兰山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会场到现场

理论宣讲浸润群众心田

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

2024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发出《关于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号召全体人大代表主动融入所在村庄(社区)、企业、学校、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答疑解惑等工作,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精准传递给各族群众,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在一线”“去基层”“到身边”……一次次带着温度、饱含深情的宣讲活动,成为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的高频履职方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牵头抓总体工作,各市、县人大常委会协力推进,各地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因地制宜丰富宣讲的平台载体和形式内容,交出了一份份“聚共识、固团结”的思想浸润答卷。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丽日社区代表联络站利用“小马扎课堂”“楼栋微课堂”,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石榴籽”故事等纳入宣讲学习内容,让广大群众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在银川市西夏区、固原市原州区,村(社区)代表联络站纷纷成立红石榴快板队、满天星艺术团、农民合唱团,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艺术紧密结合,创作了《宁夏人最念党的恩》等歌曲,赞颂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李俊杰以开展建校四十周年活动为契机,组织师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共同”主题展,坚定了广大师生走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方阵”的决心。

“宣讲不仅在会场、课堂上,更要在老百姓的‘生活现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智谋表示,“代表们说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讲的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事实,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双向成长’——既让代表在实践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也让更多群众懂了政策、富了脑袋。”


从聚智到聚力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如果说深学细悟、宣传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题实践活动的“前半篇”文章,那么依法履职、助力发展就是主题实践活动的“后半篇”文章。为推动前后两篇文章都出新、出彩,推进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团结“一法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联动开展了检查,共邀请2.6万人次人大代表参加。

“各部门在贯彻实施民族团结‘一法一条例一决定’中,存在与铸牢主线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较弱。”……广大人大代表积极参加执法检查,深入一线,聚焦经济发展、民生建设、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解决各族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共检查180个机关、社区等,指出问题550余个。

2024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奋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百日攻坚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站位全局思考、围绕大局谋划,紧盯法规政策落实、重点项目推进、民生实事办理、代表作用发挥,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引导全区五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百日攻坚战”。

各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锚定“六盯六干”,及时推动落实国家密集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做好兑现落实,为企业纾困解难。经济领域人大代表下沉企业,精准把握经济发展态势,为企业出谋划策。企业界人大代表踊跃参加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实施的“百日攻坚战八大助力行动”,投身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火热实践……

此次活动开展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五级人大代表4.2万余人次深入一线,召开代表座谈会2300余次;3600余名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归纳形成代表议案建议3000余件,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推动解决一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稳定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了代表力量。


从愁盼到笑颜

按需配送“履职套餐”

近日,笔者走进青铜峡市瞿靖镇“人大代表之家”,这里的爱心义剪活动正如期开展。

“近年来,我们镇来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我们利用‘人大代表之家’经常性地开展义务体检、技能培训、爱心义剪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儿童入学、转移就业、交易纠纷等问题,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互嵌式发展。”瞿靖镇人大主席黄志娟介绍。

如何让各族群众共享幸福生活?摆在首位的便是聚焦群众所需,疏通民生堵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引领全区各级人大、各地人大代表“家、站”,紧扣群众最关心关切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在解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民生保障等问题上下功夫,让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可持续、有保障。

银川市金凤区颐和城府社区代表联络站组建了11支志愿服务队,开展49项社会化服务,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中卫市沙坡头和润社区代表联络站积极协调解决了3492户居民的天然气用气、独居老人吃饭难等问题,并推动成立多民族共治的业主委员会,探索共建共享的新路径;石嘴山市惠农区南街街道代表之家设立“石榴亭”民主议事点,每半个月邀请居民代表、楼栋长和物业公司召开会议,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在田间地头、社区楼院、生产车间,从线下面对面到线上屏对屏,一场场“结对子”、“民情茶室”谈心、“石榴亭”议事,一次次技术指导、便民义诊、文化惠民,哪里的群众有需要,哪里就有人大代表的身影。如今,在全区5市22个县(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各族群众活动依旧在蓬勃开展,各族群众相互交往更加广泛、交流更加全面、交融更加深入。

“联系群众‘密’起来,代表履职‘实’起来,民意民力才能‘聚’起来。”从黄河岸边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到贺兰山脚下的村头议事点,万余名人大代表的足迹串联成网。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凝聚共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热饭、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车间流水线上的希望。正如黄河水滋养着宁夏平原,这场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引领的主题实践活动,正在720余万宁夏儿女心中浇灌出最鲜艳的石榴红。(作者:陈华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