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湖北荆州:让“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一场“代表墩台夜话”,让社情民意畅通无阻,力助“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一个创新之举“代表码上见”,让人大代表接访选民群众“24小时不打烊”,激发人大代表履职新活力;一次代表、选民、局长“面对面”,让群众参与人大工作有了新场景,推动监督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在荆江两岸,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从未停歇。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人大常委会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着力绘就壮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荆州画卷。


实践站建设:构筑民意直通“连心桥”

新时代,如何把人民利益、人民愿望、人民权益、人民福祉,落实到民主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答案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荆州市荆州区西城街道三义街社区居民许厚新终于实现“用气自由”,对“家门口的民主”,他由衷点赞。

许厚新居住的老旧小区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燃气管道一直未能接通。为解决问题,许厚新来到三义街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向人大代表反映诉求。驻站人大代表刘家振积极履职,助力这件困扰群众多年的烦心事得到解决。从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不到两个月时间,主要得益于实践站建立的“民意收集—代表督办—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机制。

“人大代表‘面对面’问需问计、‘实打实’纾困解难。”省人大代表、三义街社区党委书记李怡说,从代表之家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老百姓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畅通。

2023年5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基层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室)等,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首批3个市级试点在荆州区西城街道三义街社区、沙市区立新街道东岳社区、松滋市八宝镇建成。

各实践站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一条条来自群众的“好声音”,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的“新引擎”。在东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人大代表通过“邻里话坊”居民议事平台,帮助群众解决一大批“关键小事”,让“小急难”实现“马上办”。在八宝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人大代表轮岗值班接待群众,“听取一条好建议、改进一项工作”已经成了常态。2024年,荆州市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扩面提质纳入年度重点改革项目,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总结试点成效,统筹推进实践站加快建设。

荆州大地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次第绽放”,已有27个建成投用。各级人大代表以实践站为载体,开展立法建议征集、民生实事办理情况视察、执法检查、清渠洁岸等活动3100多人(次)。


代表行动:绘就民生改善“工笔画”

5月7日,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周昌俊参加荆州区城南街道四机代表小组2025年代表行动,来到新海石油等项目现场和企业园区考察,与代表们座谈。

座谈会上,12位人大代表就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园区规划等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作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助力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步履铿锵;上下同心,聚力而行。全市各级人大坚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构建起“市级统筹+县级主抓+基层落实”的代表行动体系,聚焦破解民生痛点、生态短板,汇聚起建功“支点建设”的磅礴力量。

自2024年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以洪湖水质提升和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聚焦净源、清流、洁岸、绿产、优居五大行动,全面投身代表行动,更好动员广大群众聚力聚智打好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洪湖市聚焦“洪湖水质改善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专题询问,组织一系列调研视察活动,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扛起洪湖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江陵县、监利市以抓实代表小组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公安县、松滋市紧扣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发展主题和饮水安全等民生关切,开展代表行动;

……

2025年,全市三级人大联动、五级人大代表参与,以“聚力绿色发展 建功支点建设”为主题,积极开展生态筑基、科创引领、产业转型、文化赋能、民生提质“五大行动”,为荆州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更好在“支点建设”中强能担责,汇集代表智慧、贡献人大力量。

“呼”与“应”之间,一批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解决。

机耕道不畅,既是短板弱项,更是民生之痛。沙市区观音垱镇人大摸清待修缮机耕道台账,建议每条机耕道由一名镇人大代表、一名镇党代表、三名村民代表负责,采取“村集体+工作组+政府”三方共筹模式合力修建。仅半年时间,农机下田不再“摇摇晃晃”,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样本的生动注解。


十年立法:淬炼民主法治“新范式”

荆州作为设区的市,从2016年1月1日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已经走过十年。期间,经历了从“填补空白”到“精准施策”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回应民生关切、适应改革需求的立法体系,加快推动法治荆州建设进程。

2016年至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历时3年制定了全省首部“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智成为立法的源头活水。

2023年,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确赋予地方人大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权限。荆州、荆门、潜江三地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和制度藩篱,开展长湖保护协同立法。这是全省首次以流域、区域协同立法形式推进湖泊保护。

从单独立法到三地协同立法,长湖保护实现了由“一湖分治”到“一湖共治”的跨越。这不仅仅是立法方式的突破,更是跨区域治理理念的革新,为流域治理协同立法提供了“荆州方案”。

作为长湖保护条例的立法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克梅经常会沿长湖走一走、看一看。从立法到施行,都要有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王克梅最深刻的感受。

自2016年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已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围绕古城保护、文明行为促进、扬尘污染防治、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中心城区机动车停车、电动自行车管理、养犬管理等,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0部。

如何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热腾腾的民意?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活动全过程、各环节,以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平台,广泛开展立法协商、立法调研,充分听取民意、吸纳民智,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民主立法的“主角”。比如,制定《荆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时,仅草案一审稿就有140多位市民反馈意见675条,是荆州开展地方立法以来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部地方性法规。为确保《荆州市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条例》立得住、可操作,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部门恳谈会,听取立法、文旅、文博专家意见建议,使立法活动成为凝聚共识、宣传法治、推动工作的过程。

“荆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与人民呼吸相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周昌俊表示,将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荆州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作者:万 杨  荆人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