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杭州深化“两个联系”创新人大协商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3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6月18日,新一期“杭州人大·E讲堂”开讲。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实施代表法 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专题讲座。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常委会和区县(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在主、分会场听讲外,全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线上直播形式收看,共有8000余人参加,7.1万余人次在线收看。

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依法履职尽责,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畅通民意“快车道”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杭区小古城村调研时强调“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在杭州生根发芽。近年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不断深化拓展“两个联系”工作机制,构建起全覆盖、全时段的联络阵地,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3年11月2日,杭州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杭州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正式启用,在这里,除了设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杭州实践》陈列展览外,还依托人大协商驿站,为市级以上国家机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倾听民声、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提供服务,确保国家机关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3个区县(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191个乡镇(街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代表联络中心站)、N个社区(村)、企业、楼宇、产业链等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形成“1+13+191+N”的线下代表联络体系,实现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履职,为人大代表开展活动、联系群众提供了主阵地。同时建成了人大代表数字联络总站、基层单元多个应用场景,构建起“线上+线下”全覆盖的联络体系,有效实现了联系“总在线”、履职“不打烊”。

“我们坚持数字赋能与制度建设双轮驱动,依托杭州数智人大一体化平台,迭代升级了人大代表履职统一平台。”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集成“一码一云六在线”,全面推广应用代表码、活动码,贯通“基层单元”“数字总站”、基层治理“四平台”等数据,健全“各级站点广泛倾听民声—联络总站汇聚民情民意—国家机关梳理有关建议—举一反三改进工作举措—解决问题增进民生福祉”的闭环机制,实现代表与群众双向联系零距离全天候、民情民意数据全归集、民意处理全闭环。“之前在余杭区径山镇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组织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进站活动,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吸引了38.09万人次线上观看,有1000多名网友留言。”该负责人说,其中有不少意见被吸收纳入后续的审议意见建议。


搭建协商“新平台”

2024年5月,杭州市首场“局长·代表面对面”建议办理协商会在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的人大协商驿站举行,围绕市人大代表宋亚琴提出的《关于提高养老机构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市人大代表与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互动交流。

“社会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杭州将如何进一步培育养老服务人才?”现场,市人大代表何红将自己关心的问题抛了出来。

市民政局局长刚回答完,市人大代表宋亚琴紧接着追问:“在调研中发现,有超40%群众更希望养老院能医养结合,这方面的人才是不是也会大力培养?”

代表“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政府“答”,直奔主题上干货。宋亚琴坦言,听到了许多“对症下药”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从实际工作出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期待能有更多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创设了“市长·代表面对面”“局长·代表面对面”、行业代表联络协商等协商议事平台,邀请市政府领导、政府部门负责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协商重点建议办理、市县联动民生事项等,以现场问政、跟踪督办形式将民意民智转化为协商治理成果,推动解决一批事关全市大局的重要事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以预付式消费治理为主题的‘局长·代表面对面’协商议事活动中,市人大代表围绕治理医美行业消费乱象、提升‘安心付’应用效果、加强严重失信违法行为管理等内容,从不同维度对预付式消费治理提出建议举措,让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变得更有成效。”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多层面、多主体协商,让问题剖析更透彻、措施探讨更有效。例如,在“青年与城市共发展”的专题协商中,在杭创业青年、“两企三新”领域青年、大学生代表围绕就业创业、人才政策、住房保障、生活品质等内容与人大代表充分交流,让青年成长成才与城市发展提升“双向奔赴”,激发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活跃因子。

除此之外,市人大常委会还推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前围绕常委会重点工作、会议重点议题进代表联络站听取意见机制。“通过面对面听取基层人大代表、专业人士、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让代表的意见建议、群众的呼声期盼直达人大常委会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秀华认为,把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到人大立法、监督、决定等各项工作中,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又能让议决的事项有更扎实的民意基础和民智支撑,更能为助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拓宽人大“开放度”

人大工作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扩大人大工作的开放度,不断拓宽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面”,推动人大代表全链条参与人大工作,努力做到人大每项重点工作都有代表的身影、声音和智慧。

2024年12月26日,围绕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干什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市政府民生实事初定候选项目代表听证会,集中听取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对新一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初定候选项目的意见建议。

“建议‘美好教育’在杭州项目新增一个控制青少年近视率的子项。”

“建议取消‘弱有重扶’项目中有关完成动员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人数这一内容。”

“建议调整候选项目的顺序,把‘安居乐业’项目放第1位,‘幸福养老’‘快乐成长’‘美好教育’放第2、3、4位……”

听证会上,15位人大代表以及2名市民群众逐一对15件初定候选项目提出意见建议,包括调整项目内容、增加或删减子项目、改变项目排序、关注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优化考核机制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认真细致地作了回答。

“办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把项目选准、选实、选好至关重要。在初步确定候选项目阶段召开听证会,目的在于更好地听取民意、汇集民智,让群众意见直接进入决策环节,夯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民意基础。”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机制,不断向两端延伸,让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到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阶段听证、人代会票决、监督周推动、报告会问政、常委会会议审议、满意度测评及“回头看”等环节。 

 “今年还将组织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联动‘回头看’,推动从项目本体监督向政策落地见效、资金管理绩效、项目运行绩效延伸,不断提升民生实事项目的群众获得感。”

让更多代表参与管好“杭州账本”是深入推进预算草案“三审”制的初衷和落脚点,市人大常委会从2019 年以来已连续开展6年,共组织446位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前对42个部门预算草案和35个专项(项目)资金、1个政策实施情况进行预先审查,提出意见942条,每年采纳率均超75%。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不断拓展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监督等渠道,建立健全代表参与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审议、评估等全过程机制,推动市人代会立法常态化,代表直接参与审议表决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同时完善代表参与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监督工作机制,在“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专题询问等增设代表问政环节。据统计,2024年市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监督等活动2600余人次。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深化代表参与人大工作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把“两个联系”的深度转化为人大协商的创新实践,让人民群众的意愿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为杭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凝聚民智、汇聚民力。(作者:孙炼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