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大监督工作的刚柔之道
县级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肩负着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工作、保障宪法法律落地生根、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前行等重要使命。在新修改的监督法全面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精准把握人大监督的“刚”与“柔”,既彰显法律权威的凛然不可侵犯,又传递制度温情的润物无声,成为新时代人大工作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四川省天全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践,浅谈如何平衡人大监督的“刚”与“柔”,更好服务县域发展、回应群众期盼。
刚性监督是人大制度的坚实“底色”,需坚守如磐
人大监督的刚性,源自宪法法律的庄严授权。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多种法定监督形式,每一种形式都肩负着维护法治尊严、保障人民权益的神圣使命。新修改的监督法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刚性约束、拓展监督领域,为县级人大强化监督工作注入了强大新动能。在实践中,增强人大监督的刚性需着重把握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选题精准,锚定监督方向。选准议题是强化人大监督的重要基石。监督议题必须具备全局性、高关注度和广泛影响力。以专题询问为例,自 2018年以来,天全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至两次专题询问。从河道砂石资源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到政府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从代表建议办理、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到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每一次选题都符合关注度高、切口小的特点,紧紧围绕县委重大决策、“一府一委两院”重点推进工作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精心筛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利齿”尽显、成效斐然。
程序严谨,筑牢监督根基。从制定监督方案、开展调研走访、组织会议审议到督促整改反馈,全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推进,确保人大监督工作落地有声、终端见效。例如,在开展粮食安全保障法、《四川省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时,针对不同的检查内容,邀请相应的专业代表小组组成检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调研、暗访,形成问题清单,现场交办整改,以程序的刚性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形式灵活,增强监督效能。注重监督形式的多样性与互补性,多管齐下形成监督合力。工作中,将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相结合,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相衔接,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相融合,常态化监督与非常态化监督相配合,全面提升人大监督的威慑力。
问责务实,确保监督闭环。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销号”机制,定期跟踪问效,形成“监督—落实—再监督”的完整闭环,杜绝“一查了之”“一说了之”的现象。以每年坚持开展的对政府组成部门依法行政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为例,测评结果及时向县委报告,并反馈给政府,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及时对测评成绩靠后的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以“务实”之举促“落实”之效,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增强其责任意识。
柔性监督是人大工作的为民“暖色”,需善用巧思
注重沟通协商,凝聚监督合力。监督前主动与“一府一委两院”沟通,深入了解工作难点、痛点、堵点。同时,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实地察看、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全面真实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强监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监督中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面对面回应常委会委员关切。监督后,及时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促进问题整改和落实。
注重分类施策,提升监督精度。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督事项,采取“柔性切入、分步推进”策略。例如,在开展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债务监督过程中,先听综合报告,再听专项报告,逐步实现由面到点的渐进和深入。对短时间内无法一次性解决的事项,采取“化整为零、分点突破”的方式跟进。例如,对教育领域的监督,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再到职业教育,分阶段、分重点持续跟踪,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执行阻力,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跨越。对重大项目的监督,则采取“深度调研、循序渐进”的方式助推。例如,对园区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的监督,格外重视前期开展的深度调研,坚决杜绝“泛泛而谈”,着力形成“调研—监督—优化”的良性循环。
刚柔并济是人大履职的亮丽“成色”,需统筹兼顾
实践充分证明,刚性监督与柔性监督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并丰富了人大监督手段。柔性监督是基本的、常态化的监督形态,而刚性监督是柔性监督的延伸和强化。只有把柔性监督与刚性监督统一起来,在柔性监督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刚性监督,做到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的效果。在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以法律为纲,坚守刚性底线。对涉及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如财政预算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等,必须严格坚持法定程序,敢于动真碰硬,维护法律权威。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为例,天全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连续 8年持续跟踪监督,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刚性约束作用,有效采取专项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着力助推政府构建人水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天全实际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路子。
以民生为本,彰显柔性温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监督事项,如医疗卫生、教育公平、基层治理等,既要依法监督,又要注重方式方法,通过调研、听证、座谈、建议等形式推动问题解决,让监督更具“人情味”。
以实效为要,实现刚柔互促。刚性监督为柔性监督提供制度保障,柔性监督为刚性监督创造实施条件。如在监督安全生产法实施时,既通过执法检查曝光隐患(刚性),又积极协调研究,监督政府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安全培训(柔性),推动全县事故率下降30%,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