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音
近年来,张掖市人大常委会自觉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工作始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体系化建设塑“有形”之基,以浸润式宣教造“有感”氛围,以全方位交融求“有效”之实,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心,为张掖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贡献了人大力量。
体系塑形:筑牢制度根基 激活代表动能
强化制度牵引,构建全域责任体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调研、审议监督,推动出台《张掖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核心制度文件,健全议事协商、风险处置等联动机制。监督推动将铸牢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履职清单,实现市县乡三级责任链条无缝衔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
释放代表效能,打造一线行动力量。创新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方案,组织全市6700余名各级代表争当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通过代表进社区、入校园、访企业,开展政策宣讲800余场次,收集民意建议230余条,推动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项,让代表履职成为铸牢工作的“神经末梢”和“活力细胞”。
载体浸润:打造实体阵地 创新宣教场景
夯实文化地标,构筑精神家园。监督支持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等25个特色宣教实体,将长城、黄河等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城市景观。推动《张国臂掖》《甘州乐舞》等展现共同历史记忆的精品剧目巡演120余场,以文化载体具象化呈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深刻内涵。
深耕场景宣教,实现润物无声。创新实施“红石榴”教育工程,推动讲堂覆盖全市287所学校,开发“十个一”主题活动课程包。强化文旅融合,对57处A级景区、21个文博场馆开展专项督导,修订讲解词286份,增设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陈区45处。打造“道中华诗词之美”云端诵读、“万屏联动”灯光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使“五个认同”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交融增效:搭建互嵌平台 深化发展实践
创新交融载体,促进全方位嵌入。监督推动“红石榴”家园建设行动提质扩面,建成省级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6个、标准化社区8个,打造“社区邻里节”“美食文化汇”等品牌活动。设立“红石榴”就业服务站28个,开展技能培训310余场,帮助4200多名各族群众实现跨区域就业创业。指导平山湖大峡谷等景区创建旅游促“三交”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聚焦发展赋能,夯实共同体根基。聚力支持肃南县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推动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9个,牧民人均增收3500元。深化“河西走廊联创共建”机制,与新疆、内蒙古等地建立7个跨省协作项目。支持河西学院持续擦亮人才援疆“金字招牌”,累计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600多名,转化《河西走廊民族交往史》等研究成果12项,让发展实效成为铸牢意识的最强证明。
在张掖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市人大代表积极讨论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报告》,为推动张掖在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上再攀高峰的施工图建言献策。站在全国示范市的新起点,张掖人大将持续以法治力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河西走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