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把控代表建议工作的五个环节
人大代表建议汇聚的是民声、反映的是民意。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求的具体实践。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工作要求,抓好“严把关、明责任、畅沟通、善分类、严奖惩”五大环节,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实现“办成率”与“满意率”双提升。
严把关 夯实建议质量根基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强化培训赋能,深入全州18个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建议工作全覆盖巡回指导培训活动,围绕建议收集、提出、办理、督办等全流程环节,采用“理论阐释+案例解析+思维导图”的三维培训方法,有效提升各级人大代表提出建议的能力和水平。创新视察模式围绕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基层治理、就业创业、“一老一小”等重点领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片区式+交叉式”调研视察,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举措,形成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健全审查机制,实行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可行性审查“三审”机制,严格参照《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条例》等规定,对甘孜藏族自治州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进行全方位“体检”,梳理汇总代表发言建议594条,收集代表书面建议146件,其中正式交办建议139件,筛除超出州级层面办理权限或与现行政策不符的建议7件,有力推动建议从“重数量”向“优质量”转变。
明责任 构建高效办理体系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健全“全口径”办理体系,主动加强与州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沟通衔接,建立起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政府领导牵头领办、相关工委对口督办、邀请代表参与督办、代表工委日常督办的联动机制;州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听取建议办理情况两次,确保办理全流程覆盖、高效推进。健全“一把手”办理机制,明确各主(协、会)办单位“一把手”亲自研究部署、协调督办,构建“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承办科室具体办、办公室统筹督”的闭环工作格局,推动责任层层压实、任务精准到岗到人。健全常态化问效机制,联合州政府办公室建立监督联络机制,开展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专项督查10余次,动态掌握各部门办理进展与实际成效,确保问效常态长效。
畅沟通 搭建协同联动桥梁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加强前端听民意,创新推行“135”代表接待日活动——以乡镇人大为枢纽,固定每月第三个星期五开展活动,推动代表与选民零距离联系、常态化沟通,从源头上收集民情民意,夯实建议办理的民意基础。中端深协商,建立“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代表”三方联动会商机制,严格实行“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回访”“三见面”制度,创新开展“州长·代表面对面”“局长·代表面对面”活动,沟通率达到100%,面商率达到50%以上,显著提升办理过程的协同性和代表的参与感、认同感。后端亮结果,坚持“开门办理”代表建议,依托人大、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及时公开办理进展和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办理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
善分类 提升建议办成率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聚焦“当下改”,对具备解决条件的代表建议,坚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原则,建立专项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落实举措、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立竿见影得到解决。此类建议解决率达70%,以高效行动回应代表关切。着眼“长久立”,对需中长期推进的代表建议,建立“全周期”动态管理机制,制定清晰的办理路线图和时间表,定期主动向代表反馈阶段性进展,通过持续跟踪问效,确保承诺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目前所有中长期办理事项均按计划有序推进。致力“促转化”,将建议办理与改进工作、完善政策深度融合,通过深度分析建议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推动出台37项政策措施,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化解“一类难题”、优化“一方治理”的倍增效应,最大化释放代表建议价值。
严奖惩 激发办理工作动能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强化数字赋能,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联合搭建代表建议网上办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建议交办、流转、反馈、督办全流程线上管理,使办理进度可视、责任主体清晰、超期风险预警,为高效办理和精准督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强化多维测评,州人大常委会将建议办理情况纳入州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评议重点;州政府办创新“三方测评”,按10%比例抽取提建议代表、主办、协办单位作为样本,对办理态度、协作情况、实际成效等进行综合测评,确保评价客观全面。强化奖罚导向,对协作高效、办成率高、满意度高的办理单位通报表扬、督查加分,对推诿扯皮、效果差、投诉多的办理单位通报批评、考核扣分、约谈提醒、倒逼整改,有效激活各办理单位主动作为、比学赶超的积极性。(作者:张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