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主监督从“程序性”向“实效性”深度转型——专访河北省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洪义
今年6月,河北省巨鹿县一场特殊的问政会议召开,县人大代表王朋飞在这场会议上对群众反映的村内积水问题进行了提问,主管部门负责人当场承诺解决。“没想到反映的村内排水沟积水问题,3天就修好了!”巨鹿县张王疃乡村民在王朋飞的回访中竖起大拇指。这是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小微问政”工作机制后,解决的众多民生问题之一。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洪义表示,今年以来,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巨鹿县人大常委会以“小平台+微议题”为抓手,通过制度化安排,让代表常态化“带着问题来、盯着问题改”。在具体实践中,代表们化身“民情快递员”,依托“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围绕土地流转、农村污水治理等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开展精准问政。
“小微问政”通过构建“三单管理”“三督联动”等配套机制,推动民主监督从“程序性”向“实效性”深度转型。问政会上,政府部门负责人直面代表提问,现场给出解决方案和时限,形成“提问—答复—评议”的闭环监督链条。这种“短平快”的民主形式,既破解了传统监督“重程序轻实效”的困境,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诉求有人听、事情有人办”的民主温度。
坚持制度创新 构建全过程监督闭环
“问政的关键在于选题,只有选准了问题,才能问到点子上,问到群众心坎里。选题的精准性不仅决定了问政活动的方向和效果,更是体现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标志。”赵洪义表示,巨鹿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选题,广收民意,精准把脉民生需求。据了解,小微问政”按照政府分工,每次选定一名副县长,围绕其分管的具体领域,启用“双线并行”模式进行调研选题。线上依托“数智人大”平台实现24小时民意直通;线下成立调研组,根据建议集中的问题开展集中和个人两种调研方式。其中,集中调研由政府根据建议确定调研点位,由涉及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解说;个人调研则由代表自行开展走访,全方位掌握工作实情。双线并行”的调研模式,将线上民意直通车汇聚的群众诉求与线下实地走访获取的真实情况深度融合,助力代表全面、精准地掌握政府工作现状,发现问题短板。在此基础上,代表们能够立足民生所需,科学精准地确定调研选题,并通过“三级严筛”机制确保议题质量——代表小组初筛整理、专委会复筛论证、主任会议终筛决定,最终选定的议题清单紧扣民生热点与难点,确保问政工作有的放矢,直击民生痛点。
“问政现场是代表与政府部门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也是检验政府部门工作成效的考场,为了提高‘小微问政’的严肃性,问政现场一般设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对于代表所提意见建议特别集中的召开专场问政。”赵洪义表示。“小微问政”的现场问政环节,由代表现场提问,主管单位负责人当场答复,同时邀请主管副县长和提交建议的代表列席。问政现场创新实施“问—答—评”机制:代表问症结、部门答措施、委员评效果。代表提问开门见山,直击要害,政府部门负责人秉持负责态度,不推诿、不敷衍,当场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明确的办理时限,代表们的追问环环相扣,部门的回应干货满满。问政后,委员们对答复情况进行现场满意度测评。赵洪义讲了两个事例:一个是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通过问政推动工期缩短40%,获得群众广泛好评;另一个是针对河道河渠水环境治理存在短板问题,水务局现场承诺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清理整治行动,促进河渠问题动态清零,有效提高河道管理水平。
赵洪义说:“问政结束并非终点,问政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推动问题的解决,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问政现场可以办理的,当场承诺办理时间,纳入“三单管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体系,并启动“三督联动”(代表跟踪督、专委专业督、媒体公开督)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每月通报、季度督察、年度测评的“回头看”机制,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全周期跟踪。对于落实不力的部门,及时督促提醒;对于不落实的部门,进行通报或专题询问,以刚性监督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每一项承诺都能不折不扣地兑现。
彰显实践成效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人大代表在‘小微问政’过程中收集的海量基层真实声音,为党委决策提供了丰富且精准的第一手材料。”赵洪义表示。党委能够借此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精准把握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与矛盾,从而在制定政策、规划发展蓝图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与实际需求,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不仅增强了决策的可行性与群众基础,更能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比如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党委参考问政中群众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对规划进行优化完善,使规划更贴合乡村实际情况。
此外,赵洪义说:“问政将政府工作置于公众监督的聚光灯下,代表与群众的监督促使政府部门更精准地把握民生需求,及时察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问政的目的并非让政府部门难堪,而是促使其感受到压力、激发动力。”政府部门在压力与动力的双重驱使下,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使政府工作更符合民心所向,有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在问政的推动下,政府在民生项目审批、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不断提速,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显著增强。
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小微问政”也为人大代表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极大地激发了代表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代表们为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主动深入群众、钻研业务知识,密切了与选民的联系,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在问政、督办等各个环节中,代表们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监督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与提升,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众多代表通过参与“小微问政”,履职积极性大幅提高,提出的议案建议质量显著提升,为基层治理贡献出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深化代表履职 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赵洪义说:“人大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权威性、法定性特征,通过这种刚性监督彰显人大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小微问政”工作机制,人大代表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主导着“民意收集—问题交办—效果反馈”的全流程监督链条。在民意收集时,代表们深入群众倾听心声;在问题交办时,代表们立足民意提出专业建议;在效果反馈时,代表们及时将办理情况告知群众。同时,代表们深度参与“双测评”量化考核、“三单管理”责任追溯、“三督联动”协同推进等制度创新,以实际行动强化监督刚性,让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真正转化为破解难题的治理效能。正是代表们的积极履职,让这种监督有效破解了农村污水治理、土地流转等民生难题,更以“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思维,倒逼政府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形成“清单式履职、闭环式管理”的依法行政新常态,生动诠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程序刚性与实践张力,也凸显了人大代表在监督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而人大代表正是这一立场坚定的践行者。代表们借助“小微问政”工作机制,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具体事、实在事,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从河道整治现场代表们的犀利追问,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代表们的持续督办,监督触角精准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每一处都有代表的身影。“小微问政”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治理搭建了平台,在代表的引导下,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群众不仅能向代表提出问题,还在代表的组织下深度参与问题解决全过程,从监督项目进度到评价政策效果,全方位行使民主权利。在人大代表的全程参与和积极推动下,“小微问政”工作机制助推解决了一大批民生实事,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这一成果既让“民主权利”与“民生福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赋能,更让人大代表扎根基层的履职实践,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巨鹿县人大常委会“小微问政”工作机制突破传统行政主导的治理惯性,构建起四方联动(群众出题—代表问政—政府答题—人大督题)的治理新模式。在此过程中,人大代表既是民意“感应器”,也是监督“推进器”;政府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作为”;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主力军”。这种多元协同、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更探索出一条以人大监督为纽带、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该机制通过让代表‘跑起来’、监督‘硬起来’、民意‘实起来’,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大经验’。”赵洪义说。(作者:全媒体记者 贺佳 通讯员 赵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