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单月收集审查建议数量超过去四年总和
扫码就能对身边的 “红头文件” 提审查建议,还能实时追踪办理进度 —— 这不是空想,而是湖北省荆门市市民张先生近期的真切体验。他刷短视频时看到本地一份涉及燃气 “三件套” 安装的文件,察觉到发文主体及相关强制性要求可能存在问题,便随手扫描了附近社区(荆门市某基层立法和备案审查联系点)张贴的二维码,通过荆门市新上线的 “备案审查意见征集平台”,提交了针对该文件的审查建议。
平台上线“满月”,收到审查建议20件
今年, 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将官网功能深度拓展,打造全市统一的 “荆门立法和备案审查意见征集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将备案审查的公众参与从线下搬到 “指尖”。平台串联起全市11个基层立法和备案审查联系点,让群众监督真正触手可及。
据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四年,公民和其他组织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需要通过邮寄信件或上门递交书面材料。据统计,建议年均数量稳定在4至5件,4年下来约18件。
到今年7月底 ,“指尖上”的平台上线“满月”, 已累计收到审查建议20 件,单月收集的审查建议数量超过去四年总和!
一站式“查、提、看”,指尖操作快捷简单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张贴在基层联系点的二维码,或者登录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官网,点击“荆门市立法和备案审查意见征集平台”浮窗,即可扫描平台的二维码,平台的界面立即清晰地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平台界面清爽直观,功能模块简约,让操作毫无障碍:“免注册”——只需简单填写公民或其他组织的姓名或名称、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就可以进行查阅政策文件库、撰写审查建议等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想提出审查建议的群体。“一键查”——平台直接对接荆门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各类文件随时可查、内容一目了然;“便捷提”——市民若发现文件可能存在问题,点击 “审查建议” 即可在线提交,意见 “一键直达” 受理端;“实时看”——审查建议从 “已接收”“处理中” 到 “已反馈” 的全流程进度透明可视,动动手指就能掌握结果。点击手机端可见“办理进度” ,20件审查建议中,多数显示 “已反馈”,个别显示仍在 “正在办理”。
此外,为保护个人信息,审查建议提交人的信息作了匿名处理,审查建议提交人还可以选择公开或不公开审查建议及办理情况。
12个专属二维码,全天候收集民意
为方便市民就近参与,平台设置12个专属二维码:11个基层联系点各设 “家门口的入口”,每个联系点均配备支持单位,市民不仅能扫码提建议,还可就近获得联系点支持单位专家的专业指导,让建议更精准;市人大常委会保留1个总入口,确保城乡区域全覆盖。
这一模式背后,是分级管理机制的支撑: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全局、处理所有建议;各基层联系点仅负责本点收集的建议,实现 “谁收集、谁跟进、全流程、可追溯”。
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强调:“多级入口便于公民和其他组织就近提出审查建议,更重要的是发挥基层联系点‘前哨’作用 —— 对居民和其他组织的建议初步收集后,必要时协助对接支持单位获取专业指导,有效降低了公众监督‘红头文件’的难度。”
“以前觉得备案审查很‘高大上’,现在发现生活中不合适的‘红头文件’,扫个码就能提审查建议!” 有市民在提交建议后这样说道。
及时反馈结果,打造市民便捷发声“新窗口”
在备案审查意见征集平台上线满月收到的20件建议中,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逐一登记、分类处置:对明显不成立的建议,依法终止审查并及时回复,既保证程序严谨,又保障公民知情权;对有一定依据、可能成立的审查建议,启动审查程序,办结后依法通过建议人预留的联系方式向申请人反馈。例如,针对市民提出的土地征收工作程序相关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进行了调研论证,并与文件制定机关深入沟通,制定机关表示,已经纳入今年废止计划,拟在10月份的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废止决定。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这一结果及时反馈给提出该审查建议的廖先生。另外,还有部分建议正在办理中。
为应对审查建议数量激增带来的压力,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现在主要通过委托第三方初步研究审查、与相关专工委联合审查、及时转送审查等方式妥善处理审查建议,既保证审查质量,又克服数量激增的挑战。凭借 “扫码参与、指尖建言” 的便捷性,“荆门立法和备案审查意见征集平台” 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便捷发声、深度参与 “红头文件” 监督的 “新窗口”。
一个月内公众参与热情的显著增长,不仅为新时代备案审查工作创新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 “荆门实例”,更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深刻内涵。(作者:秦飞雁 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