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打造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新场景”
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不断丰富基层民主实践
打造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新场景”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人大代表‘家室站点’向实践站转型升级;要明确责任、抓好实施,确保年底前实践站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8月12日,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省人大常委会相关会议精神,部署深化该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工作。
据介绍,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为重要契机,以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为抓手,聚焦“五大功能”,贯通“五大民主”,发挥“四个作用”,通过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平台,丰富拓展“两个联系”内容和形式,以生动民主实践推动有效基层治理,不断发展群众“家门口”的民主政治。
发挥“主阵地”作用,推进平台载体建设提标扩面
高标准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枢纽。滁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设施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活动常态化、运行信息化、服务便捷化的建设目标,聚焦联系群众的“前哨站”、民主协商的“议事厅”、汇集民智的“民意窗”、基层治理的“监督岗”、宣传教育的“大课堂”五大功能,坚持共建共享、便民利民、务实管用的原则,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现有资源互用, 与12345热线、信访等平台收集的社情民意互通,实现“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
高质量迭代升级“家室站点”网络。市人大常委会按照“一区二室”的规范化框架,推动全市500余个“家室站点”逐步向功能更全、效能更高的实践站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各级人大围绕轻纺产业、线缆仪表、绿色食品等建设特色实践站8个,开展主题活动17场,接待群众千余人次。
高效能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建管用”并重,深化拓展聚智恳谈、述职评议等特色功能。注重常态长效,要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坐班,建立人大代表进站工作办法,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常委会各机构人员进站工作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工作办法,规定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接待群众活动并公布计划安排,实现“门常开、人常在”。
发挥“试验田”作用,推进基层民主实践提质创优
不断擦亮民生实事票决“金招牌”。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总结全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探索依托实践站面向代表和群众开展项目征集工作,合理确定候选项目,创新项目监督评价方式,持续做好监督评价工作,真正实现项目落地见效、民意有效抵达。近年来,市县乡三级人大共票决产生2200多件民生实事项目,涉及资金230多亿元;仅2025年各县(市、区)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投入资金就达16.67亿元。
持续推动街道议事“全覆盖”。市人大常委会统筹指导推动全市各级人大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全面建立实施选民代表会议制度。目前全市19个街道中已有12个建立选民代表会议制度,共选出选民代表669名,收集意见、建议532件,已办理454件。
发挥“直通车”作用,推进基层联系点提档升级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立法联系点质效,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修订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办法,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调整和优化市级1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推动联系点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积极拓展联系点功能,将参与立法与监督执法、开展普法、促进守法、基层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使立法“直通车”根基更牢、运行更实。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预算监督向基层延伸,建立市级预算监督基层联系点,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共建共用、融合发展,深入探索联系工作形式,更好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的阵地作用。
发挥“连心桥”作用,推进密切联系群众提速增效
以特色活动“解民忧”。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广“局长、代表面对面”“三官一员进站点”等做法,使实践站成为政民互动、化解矛盾的常态化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代表小组特长优势,在实践站创新设立“代表工作室”“代表调解室”“代表说理室”等,打造具有鲜明滁州特色的品牌实践活动,精准对接并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如定远县人大常委会依托实践站分3场举办“县长来报到、局长面对面”主题活动,分管副县长、13个县直单位和3个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围绕4件议案、6件重点督办代表建议及10件民生实事项目开展监督办理、跟踪问效,推动民生实事项目逐项落实。
坚持开门纳谏“办实事”。市人大常委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把群众请进实践站开展接待、座谈、评议、征集意见等活动,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如来安县张山镇人大通过走访共收到代表意见建议192条,解决郭郢村11个村民组抗旱问题的建议得到重点办理,新建了一座泵站,解决了周边近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得到群众一致称赞。(作者:徐佐泉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