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广州海珠:五年“钉钉子”监督 人居环境痛点变亮点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五年“钉钉子”监督 人居环境痛点变亮点

——广州市海珠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生活垃圾与装修废弃物治理工作纪实

“以前路过垃圾中转站得捂着鼻子走,现在改造后不仅没味儿,清运还特别及时,人大代表真是把咱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珠江纺织城生活垃圾中转站旁,居民李阿姨望着干净整洁的场地,忍不住为身边的变化点赞。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海珠区人大常委会五年来对生活垃圾与装修废弃物治理的持续监督。自2020年首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以“回头看”为抓手,用“监督—整改—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推动一个个环境痛点变亮点,让“关键小事”温暖民心。


精准把脉:

从“民生痛点”到“监督靶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海珠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出发点。近年来,生活垃圾收集点异味扰民、清运不及时,装修废弃物随意堆放、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频频出现在居民投诉清单上,成为影响人居环境的“老大难”问题。

2020年,区人大常委会敏锐捕捉到这一高频民生诉求,迅速行动。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深入全区各街道,走进老旧小区、新建楼盘、垃圾收集点、装修废弃物临时堆放点,开展“地毯式”调研。代表们带着“放大镜”看细节:收集点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日常管理是否规范?清运处理是否及时?周边环境是否受影响?居民满意度如何?

“有些老旧小区生活垃圾收集点设施破损严重,污水横流;有的装修垃圾堆放点没有遮挡,刮风天扬尘特别大。”参与首年调研的区人大代表关宝伟回忆道。经过两个多月的执法检查和实地走访,区人大常委会形成详实调研报告,系统梳理出基层监督责任不明确、政策宣传不到位、责任单位管理粗放等9项具体问题,第一时间向区政府及住建、城管、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反馈,推动“边调研边整改”。

正是这次精准“画像”,为后续五年监督工作找准了靶点。区人大常委会明确:“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我们监督的重点,必须一抓到底。”


闭环问效:

用“持续紧盯”促“蝶变升级”

为避免监督调研“一看了之”、建议“一提了之”,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持续监督+跟踪问效”模式,将“回头看”作为检验整治成效的试金石。

首年调研结束后,区人大常委会立即将问题清单、整改建议以调研报告、代表建议等形式交办区政府,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验收标准。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接连印发《海珠区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要点》《海珠区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月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治理工作画好路线图。

从2021年开始,区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视察,带着上一年度的问题清单“按图索骥”。在凤阳街道珠江纺织城生活垃圾中转站,代表们见证了从脏乱差到清洁高效的“蝶变”:这个曾因技术落后、设施老化导致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的站点,日转运垃圾量仅75吨,周边商户居民怨声载道。在人大与代表的持续监督推动下,该站提标改造被列为政府民生实事,区住建、城管、规划、生态环境及属地街道协同发力,全面升级除臭、污水处理、卸料压缩技术。

五年来,“回头看”从未间断。今年4月,当代表们再次“回头看”时,眼前的中转站已焕然一新:日转运垃圾量最高提升至600吨,垃圾处理高效环保,周边环境清爽整洁。“这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市人大代表周远文感慨道:“‘小切口’解决了‘大民生’,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答卷。”


机制创新:

以“系统思维”建“长效根基”

“个案整改是治标,机制建设才是治本。”区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工委负责人表示。五年来,常委会跳出“就问题改问题”的局限,用系统思维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在每年的人大代表主题月活动中,“垃圾治理”都是必选议题。代表们走进社区,与居民、物业、环卫工人围坐交流,开展专题咨询、问卷调查,收集到“优化收集点布局”“推广装修垃圾预约清运”等多条建议,并在每年区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形成代表建议交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办理。对涉及体制机制的前瞻性建议,常委会及时梳理转化为代表议案,推动源头治理。

海幢街的临时堆放点,是“以点带面”的示范样本。作为老城区,海幢街楼宇密集,装修垃圾堆放曾是难题。在人大代表建议下,街道盘活学校体育场毗邻道路的闲置地块,采用纯电动装卸车和移动式顶棚,最大程度减少噪声、异味和扬尘。“把‘边角料’变成‘民生设施’,这种精细治理值得推广。”市人大代表裴成磊评价道。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区18个街道复制落地,实现了“一街一点”配置。

市、区联动为治理注入协同力量。2024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滨江街装修废弃物临时收集示范点检查时,对海珠区工作给予肯定。借此契机,区人大常委会召开职能部门、街道、代表、居民多方参与的协调推进会,明确管理标准、责任分工、考核办法和处罚措施,推动治理从“突击整治”转向“常态精细”。

科技赋能让监管更精准。在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下,区城管和执法局构建起“人防+技防+巡查”三位一体治理体系:“6人3车”机动执法队重点打击超载超限、跨区域违规运输,今年已巡查45次、查处违规22车次;无人机航拍与30套车辆视频抓拍系统组成“空地一体”监测网,运行以来接收线索超1000条,约谈运输企业10次,立案6宗。“代表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智慧监管让执法更高效。”区城管和执法局负责人说。

随着新修订的《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于今年6月表决通过,海珠区人大常委会第五次“回头看”专题调研也同步开展。“人大监督的初心,就是让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幸福。”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擦亮监督利剑,聚焦垃圾全程分类、装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深层问题,以久久为功的监督韧劲推动治理常态长效,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绿美海珠贡献人大力量。(作者:陈守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