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提升“四种能力” 推动代表工作见力度显温度——专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欧阳学礼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以前雨季水浑、旱季缺水,现在水干净又稳定,多亏了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加会邑村村民欣喜地说道。 2024年,弥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督办《关于建设彭家庄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建议》时,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避开“示范点”,随机抽查 3个项目区偏远村庄的 4个供水点,查水质、测水压、看管网,还与村民拉家常了解实情,发现政府部门工作汇报中未提及的“雨季水浑、旱季缺水”问题。人大代表及时反馈并跟踪督促,推动相关部门新增防护网 6.8千米、过滤设施 6套、维修管网 21.4千米,彻底解决用水难题,以履职实效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

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欧阳学礼表示,新修改的代表法为新时代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了明确制度遵循,县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聚焦代表履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四种能力”,始终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履职重点,努力让人大代表更好地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发展的“生力军”、基层治理的“排头兵”,推动代表履职与全县发展大局同频共振,让代表工作既见力度更显温度,为弥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以学懂弄通代表法为基础

提升代表学习宣传应用政策法律的能力

欧阳学礼表示:“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既是政策法律的宣传者,也是推动者。新修改的代表法明确了代表权利义务、细化了代表履职规范,只有学深悟透才能精准应用。”

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将新修改的代表法学习纳入培训核心,通过分层分类培训、专题研讨等方式,让代表成为政策法律“明白人”,重点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系统化学习体系。针对新任与连任代表的不同需求,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对新任代表开展“入门培训”,讲解法定职责、履职程序和行为规范;对连任代表开展“提升培训”,结合代表法修改亮点,解读闭会期间活动保障、建议办理新要求等。新修改的代表法实施以来,县、乡两级人大已举办专题培训班 3期,覆盖 8个乡镇的 800余名县、乡人大代表,实现培训全覆盖。二是创新宣传解读方式。县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工作站”“代表联络室”,开展“代表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组织人大代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新街镇人大、苴力镇人大、寅街镇人大等利用乡镇集市开展“以案释法”,结合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案例,讲解“代表应与原选区选民保持密切联系”的相关规定,让群众知晓代表如何履职。 2025年以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已开展宣传活动 42场次,覆盖群众 1万余人。三是强化法律应用实践。建立代表履职法律咨询机制,邀请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人大代表在提建议、开展监督活动时精准引用法律依据。如 2025年弥渡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执法不规范、乡镇执法手段单一等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提出加强执法培训的建议,推动县司法局、县城市综合执法局、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执法人员轮训,极大地规范了执法流程。


以规范履职机制为抓手

提升代表积极参加闭会期间活动的能力

谈及如何引导代表从“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欧阳学礼表示,新修改的代表法对代表闭会期间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规定,强调代表应积极参与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

弥渡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强化激励约束,激发代表履职主动性:一是健全活动组织机制。按代表法要求,完善“人大常委会统筹、各专工委牵头、乡镇人大配合”的组织体系,确保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结合县委中心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明确主题、时间和参与范围。 2025年,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开展“三问一评”监督,弥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走进田间地头调研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等情况;开展“2025年攻坚项目推进情况专题询问”,组织代表深入项目一线、受益群众中面对面调研,收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2025年上半年,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参加集中活动达 300余人次,参与率较 2024年提升12%。二是优化履职平台功能。县人大常委会升级改造 1个“代表之家”、8个“代表工作站”、189个“代表联络室”,按“有固定场所、有统一牌子、有办公设备、有代表专栏、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开展、有工作台账、有信息平台、有学习资料、有专人管理”的“十有”标准,打造“15分钟履职圈”。乡镇依托村委会设“代表联络室”,方便代表就近联系群众;城区结合社区网格建“代表工作室”,推动代表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同时,推行“代表活动日”制度,代表小组每月固定 1天开展学习、接访、议事等活动,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三是强化代表履职保障。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中“国家和社会为代表执行职务提供保障”的规定,从时间、经费、服务等方面创造条件。比如,为代表发放履职手册,明确活动纪律;协调代表所在单位保障履职时间和待遇;建立履职服务微信群,推送通知,提供资料查询。对伤病等行动不便的代表,采取“送学上门”“线上参与”方式,确保不让一名代表掉队。


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

提升代表汇民意提出高质量建议的能力

“提出高质量建议是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关键。”欧阳学礼表示,弥渡县人大常委会注重引导代表扎根基层,把民声转化为高质量建议,重点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拓宽民意收集渠道。推行“ 1315联系”机制,即每个县人大代表固定联系 1个村(社区)、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 3名基层人大代表、每个专工委(室)联系 1个乡镇人大主席团、每位县人大代表联系 5名选民,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同时,规范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深入农村、田间、项目现场,通过蹲点走访、座谈、问卷、网络征集等方式,收集民生诉求。 2025年上半年,共收集农村人居环境、交通建设、教育、医疗等诉求 300余条,其中通过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三问一评”等渠道收集的诉求占比 40%。二是提升建议撰写质量。采用集中培训与委托乡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片区、分小组开展培训,将议案建议撰写作为重点内容,聘请州、县人大常委会领导授课,帮助代表掌握相关法规和履职知识。通过乡镇人大主席团联席会、履职经验交流会、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交流经验、破解难题。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代表深入调研,提升建议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完善建议办理机制。建立“提出—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对重点督办建议实行“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专工委(室)跟踪督办、代表全程参与”的模式,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据了解,弥渡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 185件建议目前已解决或基本解决 123件,占比66%;10件重点督办建议解决 9件,剩余 1件已制定分年度落实计划。


以人民群众幸福为目标

提升代表依法履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欧阳学礼表示。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引导代表聚焦群众切身利益,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聚焦三大领域:一是聚焦民生实事精准发力。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弥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靶向监督”,比如,在监督“小学高段集中办学”中,代表深入乡镇学校调研,发现山区学校资源利用率低、城区学位紧张等问题,通过提出建议推动教育部门建立“学位动态监测”机制,按人口变化规划学校布局,集中投入资源到保留学校。截至 2025年,全县保留完全小学 66所、暂停 19所,保留幼儿园 69所、暂停 15所。二是融入基层治理主动作为。结合县、乡人大代表扎根基层的优势,引导人大代表发挥公信力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基层矛盾化解、政策落实等工作。推行“代表+网格”模式,将各级人大代表编入城乡网格,担任“网格民情员”矛盾调解员”。今年以来,全县人大代表共参与调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 120余起,矛盾化解率达89%。三是紧盯发展难题担当实干。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县重点工作和发展瓶颈,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三问一评”监督,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比如,在参加文旅产业“三问一评”调研中,代表针对“统筹协调不足、要素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挖掘花灯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线路”等建议,推动政府投资 3000多万元完成天生桥、密祉景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 221.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 31.75亿元。

谈及下一步工作,欧阳学礼表示,加强代表“四种能力”建设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工程。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将以学习宣传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为长期任务,进一步优化培训体系,结合代表履职需求更新内容、创新方式;完善履职平台功能,推动“代表之家”工作站”联络室”提质增效;健全代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让代表精准收集民意;强化建议办理跟踪问效,推动解决更多群众急难愁盼,充分发挥代表重要作用,为弥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代表智慧和力量。(作者:全媒体记者 常雪丽  通讯员 白金龙 聂丽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