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莲都:“人大+”护航村级事务“阳光票决”
村里的大事,做不做、怎么做,均交给村民投票决定,用票决的方式,化解干群矛盾。在丽水市莲都区,这项发轫于黄泥墩村的民主实践被称为“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先后被写入省委决定,入选民政部全国治理创新典型案例,是莲都区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莲都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人大+”联动监督机制,通过深化人大与纪检监察、社会工作部等监督的贯通联动,对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精准监督,显著提升了票决透明度、决策民主度和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累计监督票决村级重大事项4470项,通过4422项,通过率高达98.9%,为依法保障村民合法权益、促进基层和谐稳定提供有效助力。
前移监督关口,把好源头防控“第一线”
为确保票决事项基础扎实、源头规范,莲都区人大坚持从制度机制层面破题,制定《莲都区乡镇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实施意见》。各乡镇人大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实施意见,形成适合本村的监督流程手册,明确监督事项清单,确保各方权责明晰。
同时,各乡镇人大牵头,组建联动监督小组,整合纪委监委、政府、社会工作部有关力量,并吸收村监会代表等,协同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掌握拟票决事项的背景、内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如丽新乡人大监督小组在“交投矿业”项目票决前,开展深度调研和方案审查,人大组织开展意见征集,纪委同步提示廉洁风险点,并在村务联席会上多方论证优化,最终促成土地流转方案全票通过,项目落地后带动增收1000余万元。
直达票决现场,守护程序规范“生命线”
“现在宣读汇村村水库移民资金共110万元的使用计划,建议全部用于投资黄村乡茶叶加工厂项目,项目具体情况如下……”票决现场,人大逐项宣读项目主体信息,并向在场村民耐心解读项目预期产值、年化收益率等关键数据;台下村监会干部手持资料仔细核对,纪委干部实时关注票决程序规范性并督促“村两委”干部及时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多元监督力量在票决现场形成合力,有效规范小微权力运行。
同时,会场内的“天眼”将现场表决情况实时上传至云端系统,人大代表通过莲都人大数字工作台即可链接至“阳光票决管理系统”,无需到达现场,也能开展实时监督,消除监督“死角盲区”。
事后跟踪问效,拧紧整改落实“闭环链”
“彭头村的多功能运动场建得真好,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来打打篮球!”莲都区人大代表周珍平竖起了大拇指。在村级项目票决完成后,评议小组直达现场,通过“图纸比对+实地核验”检查项目完工情况,随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现场扫码,在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上进行线上评价。
聚焦联动监督问题整改与成果巩固,区人大建立“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联动闭环整改机制,由乡镇人大系统梳理并向本级政府书面交办问题清单,限期整改后,及时向人大报告结果,纪检监察跟踪监督整改环节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并邀请属地群众开展满意度评价,完成整改闭环。在多方监督力量推进下,村级项目从审批开工到验收,全程推进如同齿轮啮合般紧密高效,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