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让法治阳光洒满沃野田畴
“这100多亩地里育有1000万株种苗,今年会有300万株种苗从这里走向市场,产值可达200多万元!”迎着清晨的微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村民汪国丰在他的黄精育苗基地里四处巡视,言语中满是期待。
汪国丰的底气来源于黄精产品的市场销量越来越好,更有对202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条例》的期待。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池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扣“三农”工作重点,通过精准立法筑牢制度根基、强化执法检查推动法规落地、汇聚代表智慧破解乡村发展难题,以法治力量为池州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添力、保驾护航。
聚焦痛点难点
织密乡村振兴法治网
“以前村里有人建房随心所欲,不仅影响村容村貌,甚至可能占用耕地。自从有了法规,村里的新房建设得整齐划一,乱占耕地的现象也基本没有了。”谈起《池州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后带来的变化,东至县花园乡栗埠村村民汪柏晓感慨不已。这部2021年在安徽率先出台的专项法规,正是池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乡村治理痛点精准立法的一个缩影。
2015年以来,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立法理念,聚焦乡村振兴关键领域靶向发力:针对河道采砂乱象,《池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明确禁采区划分、违法惩处标准,让秋浦河等流域重现“河畅水清”;面对松材线虫病威胁,《池州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细化检疫流程,规范处理病死松树,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着眼九华黄精产业升级,《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条例》从种苗培育到品牌保护全链条规范,推动“黄精变黄金”;关注农村饮水安全,《池州市农村供水条例》明确管护责任、水质标准,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截至目前,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已制定涉农地方性法规6部,修改1部,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发展,从住房建设到民生保障,构建起覆盖乡村振兴多领域的法规制度体系。“每部法规都奔着解决问题去,精准破解了乡村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房成胜说。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法规落地落实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池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执法检查为“利器”,推动涉农法规从“纸上”落到“地上”。
对实施满一年的法规,及时组织执法检查,形成问题清单和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并跟踪督办。对于一些重要的法规,连续多年开展执法检查,持续跟踪问效。2024年,聚焦《池州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20余个村庄开展执法检查,发现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乡镇审批流程繁琐、违建拆除不及时等问题,督促相关部门简化程序、加大巡查力度。如今,在池州,农村建房“依法申请”已成常态。
出台法规的目的是规范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在《池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工作人员发现部分临河而居的村民有淘取河砂建房的习惯,采量少又不集中,对河道安全基本不存在影响;但也有村民通过超采河砂非法牟利,造成不良影响,给河道安全带来隐患。针对这一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立即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通过专项论证,推动条例修改完善,强化村镇职责,明确“少量采砂”数量标准,授权乡镇划定采挖点,既满足村民合理需求,又守住生态红线,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执法检查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法规活起来、用起来。”房成胜说,近年来,通过执法检查,全市河道非法采砂案件极少发生,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呈下降趋势,法规实施成效显著。
汇集民智民力
结出乡村振兴“金果子”
从确定选题到制定法规,从监督问效到补充修订,都离不开池州市各级人大代表群策群力、不懈探索。
“山区田块小、灌溉难,水渠淤塞严重,能不能想想办法?”这是贵池区梅街镇村民向池州市人大代表、梅街镇青枫林场负责人许加勇反映的问题。
许加勇等市人大代表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相关建议后,市人大常委会督促水利、农业农村部门推进灌区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人大监督下,水利、农业农村部门结合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同步实施配套灌溉管网建设,全面打通河道“毛细血管”,集中针对沟渠设施老化、淤堵严重、排水不畅、重建轻管等现状,从根本上解决沟渠工程管理保护上存在的突出问题。2022年以来,市水利部门先后实施了八一水库灌区、贵池区万成灌区、东至县大板灌区等项目,受益灌溉总面积7.32万亩。
人大代表扎根基层,他们的“金点子”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近年来,在市人代会上,乡村振兴是代表建议关注最多的领域。比如,针对撂荒地问题,多位人大代表连续三年在市人代会上提出相关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重点监督议题,推动全市出台整治方案。其中,青阳县通过“通报+督导”压实责任,石台县用红花草提升地力后统一复耕……三年间全市累计整治撂荒地3.3万余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在茶产业转型中,王果兵等人大代表提出“全域绿色转型”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编制发展规划,出台奖补政策,支持生态茶园认证。如今全市茶产业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
“代表扎根基层,最懂群众需求。”现如今,全市近4000名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收集的民生建议,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从立法筑基到监督问效,从代表聚力到民生改善,池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赋能乡村振兴,让“良法善治”的阳光洒满田间地头,奋力书写护航乡村振兴的人大精彩篇章。(作者: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