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紧扣核心需求对接现实诉求 让法治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加速器”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2025年5月1日起,《黑龙江省投资促进和服务保障条例》施行。这部不分章节、共38条的法规,既清晰界定了政府在投资促进工作中的法定职责,又系统构建了服务保障的制度框架,为黑龙江省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推进注入强劲法治动能,更成为该省以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生动注脚。
招商引资,是黑龙江省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子的关键抓手。此次立法紧扣黑龙江高质量振兴的核心需求,精准对接营商环境优化的现实诉求,让法治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加速器”,为区域经济活力释放筑牢制度根基。
“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准确把握地方立法的重大任务,紧扣地方立法政治性、人民性、整体性、统一性的核心要求,切实以高质量立法为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保驾护航。”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廷双介绍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深度融合法治思维与龙江特色,通过一系列精准务实的立法实践,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构建起坚实的制度支撑。本届以来,截至2025年8月,黑龙江省本级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2件、法规性质决定1件,修改地方性法规12件、法规性质决定1件,废止地方性法规12件、法规性质决定1件。

以严密法规守护关键领域安全
作为祖国的“北大门”、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地方立法的首要任务,以严密的法规体系守护关键领域安全,让国家战略在龙江大地落地生根。
在国防安全领域,黑龙江省紧跟国家陆地国界法立法步伐,重新制定《黑龙江省边境管理条例》。该条例不仅明确了边境管理的职责分工,还细化了边防基础设施保护、边境贸易规范、边员队伍建设等具体要求,更创新性地将国防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条款,推动公民国土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为东北边疆长治久安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粮食安全,是黑龙江省肩负的“核心使命”。针对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省及时修改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为全省建成近1.2亿亩高标准农田、突破1亿亩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先后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促进条例,构建起具有龙江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大关,越来越多优质的“龙江粮”装进了“中国饭碗”。
生态安全领域的立法实践同样成果丰硕。为建好建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4年底审议通过的《黑龙江省林长制条例》,让“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法治实践,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持久动力。

以精准制度赋能高质量发展
围绕黑龙江高质量振兴的核心需求,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将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推动实现“八个振兴”目标任务,细化融入立法制度设计,以精准立法为区域发展破题赋能,尤其为加快建设开放龙江筑牢了坚实的立法支撑。
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黑龙江省精准布局立法: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一系列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协同发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进,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龙江振兴注入新动能。
营商环境是振兴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立法,坚持以法治手段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起“1+N”营商环境法规体系——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核心,配套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门设置“守信践诺”章节,坚持“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原则,直面影响营商环境的痼疾难点,重点解决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坚决破除“新官不理旧账”的痛点,让企业在龙江发展更安心、更放心。
建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黑龙江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为此,黑龙江省出台《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自贸试验区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建设向北开放新高地重要窗口、加快推进开放龙江建设,提供了公正透明、体系完备的法治环境。

以惠民立法守护民生福祉
“立法为民”,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地方立法最鲜明的底色。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为了人民”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依靠人民”作为立法工作的着力点,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生温度。
一方面,黑龙江省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立法为民的实现路径。通过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让立法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如今,黑龙江省已建成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46个、国家级立法联系点2个,这些联系点兼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立法需求,构建起“点、线、面”多维度的立法触角,真正实现法规草案“到群众中去”、意见建议“从群众中来”,让立法过程成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过程。
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将加强惠民立法作为立法为民的根本任务,把“解决百姓身边事”作为立法的“优先选项”。在制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时,明确规定医保基金发放生育津贴的时长从98日增加到158日,发放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合理设置女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让职场女性既能安心奋斗,也能兼顾家庭,真正实现“职场女强人”与“顾家好母亲”的角色平衡。这些“雪中送炭”的条款,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规制度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用立法守住民心、温暖民心。
从守护黑土地的“耕地保护”立法,到激活数字经济的“创新赋能”立法;从优化营商环境的“疏堵破难”立法,到筑牢边疆屏障的“安全守护”立法;从助力国家战略的“大局服务”立法,到聚焦民生福祉的“惠民利民”立法,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以实际行动,既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振兴卷”,更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民生福”。(记者 朱宁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