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层立法联系点”?从临洮说起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立法机关依据立法工作和实践需要,通过相应程序,在基层设立的协助收集、反映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相关意见和建议的固定联系单位或者组织。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吸纳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化形式,在国家和地方立法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诞生与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临洮密切相关。
一、首创溯源:从“意外火花”到制度创新
2002年5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订草案)》开展立法调研时,途经临洮,与临洮县人大常委会同志座谈,临洮县参会同志就治安管理工作结合基层实际提出了不少看法和意见,这些修改建议反馈到全国人大以后,得到了国家立法机关的肯定,部分内容被2005年修订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吸纳采用。
这件事让省人大常委会的同志们眼前一亮:是否可以通过地方人大机关搭建一个平台,把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活动与老百姓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
随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临洮县开展专题调研,考察临洮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发现当地工作扎实,提出的建议很有特色和代表性。
由此,2002年7月,临洮县人大常委会被甘肃省人大确立为首批地方立法联系点,开全国之先河。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包括甘肃省临洮县人大常委会在内的4个单位(另外是上海市虹桥街道办事处、湖北省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江西省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设为首批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
截至2025年9月,临洮已完成259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整理上报意见建议3299条,采纳627条,其中国家级326条。
二、村支书的想法写进《黄河保护法》
杨有义,是临洮县崖湾村党支部书记,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临洮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联络员。面对村里落后的发展面貌,杨有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学习外地经验后,他带领村民发展反季节及新品种蔬菜。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烦恼:外来人员增多,市场管理和乡村治理压力增大,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相关部门监管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时值《黄河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杨有义坐不住了。因为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正从临洮县穿城而过,他深知,发展蔬菜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过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杨有义整理提出建议“国家应该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治理”,最终被《黄河保护法》采纳。
担任立法联络员以来,杨有义积极参与了立法联系点组织的《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等多部法律的意见建议征询工作,提出了多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如:“增加河长制相关内容”“完善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解决办法相关条款”“明确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部门责任”等。
他说:“以前感觉法律离我们很远,似乎和自己没有关系。作为基层老百姓,现在能够参与法律的修改,能在立法修法上说说自己的心声,我感到很自豪。”这也道出了许多联络员的心声。
三、小快灵:立法守护五千年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来到洮河岸边,在甘肃临洮城南约10公里的马家窑村发现一处彩陶遗址,这便是后来著名的马家窑遗址。
丁海成,正是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立法信息采集员。在他少年期,偶尔会在地里发现一些碎陶片,那时他不懂马家窑文化,对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知之甚少。长大后,他学成返乡,当选村支书,意识到马家窑遗址文化保护刻不容缓。
得知市里要对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和寺洼遗址三大史前文化遗址进行立法保护后,作为信息采集员的丁海成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汇集民意向市级立法机关反馈,提出“建议修改第二条‘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和寺洼遗址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中的‘利用、管理’修改为:管理、利用”。顺序一换,保护优先的意味就大不一样了!
“文物保护非常重要!我的这条建议能被采纳,感到很自豪!今后我将收集更多的村情民意,将田间地头的声音及时反馈、传递给上级立法部门。”说起自己给法规“挑刺”的经历,丁海成深有感触,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农民的意见能得到及时反馈,并被采纳,难能可贵,感觉人大立法工作越来越民主、务实、接地气。
2023年9月1日,《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颁布施行,这是结合临洮实际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一次地方立法实践的创新探索,填补了甘肃省史前文化遗址立法的空白,开创了史前文化遗址进行立法保护的先河。
四、显微镜下的民主法治:临洮经验
临洮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多年实践,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诠释。
首先,首创是优势,先行者先有经验。从2002年甘肃首创的地方试点,到2015年国家首批的“国字头”招牌,临洮的探索一脉相承,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群众、汇集民智的经验。43个联络点、100个信息采集点、104名联络员、上千名信息员构成的“金字塔”式工作体系,加上“板凳会”“云对话”等创新形式,真正打通了民意征集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原汁原味地、真实地表达诉求。对立法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核心在于不加工、不过滤,将基层群众最真实、最朴素的诉求和智慧,“原汁原味”地送达立法机关,让立法者听见最真实的基层声音。
最后,解决问题是根本,制度是现实的需要。无论是守护黄河生态,还是保护千年遗址,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生命力在于它切实回应了群众关切,解决了实际问题。
洮河水奔涌向前,临洮的民主法治实践仍在续写。当村支书的“土建议”成为法律条文,当千年陶片的守护纳入法治轨道,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声“民呼”,都在印证着:中国式民主,就在群众的家门口,就在解决问题的实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