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代表赋能基层治理的“青岛实践”
引 言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将人大代表履职融入基层治理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释放制度优势的关键抓手,通过把牢以党的领导统领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以平台创新搭建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舞台、以机制创新破解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问题,推动各级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履职尽责,探索出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代表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根系”在岛城大地深深扎根。
铸魂定向
把牢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
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的最高原则和根本保证,也是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的“定盘星”。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代表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代表融入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2024年6月,市南区人大代表在新就业群体专业化代表联络站听取外卖小哥意见建议。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在推动代表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专题学习+集中培训+实践体悟”的政治铸魂体系,组织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市南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初心讲堂”,将代表履职与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深度融合,引导代表在浮山迁坟、中山路改造等攻坚任务中践行“党有号召、代表必行动”的政治承诺;城阳区人大常委会以“党建引领、代表力行”为主线,将代表编组与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形成“支部建在代表组、作用发挥在网格”的工作格局。
理论指引实践,思想凝聚共识。通过系统政治引领,青岛各级人大代表深刻认识到:代表参与社会治理,本质上是通过人大制度优势,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基层治理实践,参与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履职任务”,而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责任”,是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桥梁纽带”。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市区两级人大联动推进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区市人大代表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破解难题。
2024年6月,市北区各街道代表组开展联组活动,创新成立代表智库,赋能城区发展。
各区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大盘子”,形成“党委领导、人大主导、代表参与、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市北区推行“支部引领+代表报到+群众参与”模式,组织代表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开展老年人心理疏导、口腔义诊等志愿服务,全年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胶州市创新“一统领四融合”机制,组建12个代表联组党支部和 31个党小组,推动四级人大代表在网格中亮身份、履职责,解决物业管理等民生问题270余件。
“这种联动机制的优势在于,既能通过党组织‘一根针’穿起代表履职‘千条线’,又能将分散的代表力量凝聚成治理合力。”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张可功说,青岛全市60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联动起来,就能形成“哪里有群众关注,哪里就有代表声音”的治理场景,这正是中国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代表履职与基层党建活动有机融合,打造“微党课+双报到 +助企行”履职矩阵。市南区人大代表李鹏联合全国人大代表马丽创建税费服务工作室,其“党建+税务”履职经验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崂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走进企业开展营商环境调研,走访企业200余家次,助推解决政策落地、融资难题106个。
“这些实践生动证明,党建活动为代表履职提供了‘红色引擎’,代表履职则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民生温度’。”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党建+代表履职”的融合模式,本质上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通过代表中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的具体行动中,实现了“组织建设”与“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强基固本
搭建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舞台
平台是代表履职的阵地,也是联系群众的“窗口”。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坚持“建管用”并重,推动代表联络站(点)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单元。
标准化建设与特色化运营相结合,让阵地“用起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八有”标准(有场所、有标识、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记录、有成效、有保障)推进代表联络站(点)建设,全市已建成代表之家、联络站(点)800余个,实现镇街、社区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鼓励各区市打造“一站一特色”品牌。
黄岛区人大常委会推行的“导航进站智链万家”系统让代表和群众的联系变得更加快捷、有效。2024年10月,黄岛区人大代表吕晓飞、赵立国收到短信提醒,群众通过“导航进站智链万家”系统反映海尔幸福里小区停车难问题,二人迅速与辛安街道人大工委对接,经实地察看、走访群众找准问题症结,形成调研报告及代表建议,成功推动该问题得到解决,有效回应了群众诉求。2024年9月,有群众通过该系统反映琅琊镇闲置房屋和土地资源问题,代表深入调研积极推动,提出“租金兜底+分红+就业”模式,盘活8村10处资产,带动600余人就业,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黄岛区南岛社区代表工作站聚焦“原住岛居民搬迁”需求,安排医疗、教育行业代表驻站,冀茉代表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堂,杨杰代表设立“中医阁”,全年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平度市在崔家集镇打造“农恩专业代表之家”,围绕番茄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产销对接,带动周边500余农户增收。
“这些特色平台的共性在于不追求‘高大上’,只聚焦‘群众需’。‘家站点’不能搞盆景化,要真正成为群众找得到、信得过的‘说理地’。”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黄岛区“导航进站智链万家”系统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群众扫码即可联系代表,5280件问题处置率达95.8%,其做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络动态》推广。
实体平台与数字赋能相结合,让联系“活起来”。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推动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市南区依托“人大代表随手拍”App,与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数据互通,实现“时时可联、处处有站”;即墨区打造“1+2+N”智慧人大平台,“我要找代表”模块支持群众就近预约代表。即墨区古城社区居民宋秀慧等有“八段锦健身”需求,起初不知哪位代表离得近、不知找谁反映、找不到懂行代表代言。宋秀慧扫码进系统后,既能查找到就近代表,又能根据问题匹配预约专业代表,一天内获答复、需求落地,联系代表与问题解决更便捷高效。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治理现代化视角看,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既保留了代表与群众“面对面”的温度,又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了“键对键”的广度,实现了“静态阵地”向“动态网络”的升级。要通过技术赋能,让代表联系群众从“定时定点”变为“随时随地”,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制度保障,又有技术支撑。
莱西市法律专业代表联络站创新推出“线上联络站”平台,方便选民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时向代表反映意见建议。
履职平台与功能拓展相结合,让作用“显出来”。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赋予代表联络站立法征询、监督评议、纠纷调解等复合功能,使其成为“一站式”治理平台。黄岛区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2024年参与38部法律法规意见征询,1200条建议被采纳120余条;李沧区人大代表吕锦秀运用“三聚焦三强化”工作法,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等问题,推动10余个小区环境品质提升;莱西市法律专业代表联络站全年提供法律咨询40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0余件,形成职工维权的“莱西模式”。
“‘家站点’与立法联系点融合,既拓宽了民主渠道,又提升了治理精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实践。”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小站点、大作用”的治理逻辑:通过功能集成,代表联络站不仅是代表履职的平台,更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了“收集民意—参与立法—推动治理”的闭环。
提质增效
破解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问题
机制是治理效能的“保障线”。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聚焦代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形式化、浅层化”等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代表履职从“做了什么”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
2024年6月,胶州市阜安街道人大代表联组组织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建立“收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解决“民意落地难”。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代表收集意见建议的办理流程,形成“群众点单、代表接单、部门办单、人大督单”的工作闭环。崂山区推行“崂山之声”代表建议直通车,将助老食堂建设、村路亮化等50余件民生问题纳入闭环管理;胶州市建立“双评议”制度,既评承办单位办理质量,又评代表建议可行性,2024年3件优秀建议直接转化为政府实事;平度市通过代表“随手拍”系统推动解决电路维修、道路修缮等“微实事”15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要解决意见收集浅层化问题,就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让群众感受到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管用的制度’。”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制度理论看,这种“收集—办理—反馈”的闭环机制核心是“责任倒逼”:通过明确代表、部门、人大的职责边界,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
2025年3月,城阳区人大城市管理代表工作站开展人大代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联系城市社区活动。
创新“专业+联动”履职机制,解决“复杂问题处理难”。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针对基层治理中的专业性难题,组建专业代表小组,开展“组团式”服务。城阳区城市管理代表工作站聚焦电动车管理、乱停车等“城市病”,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推动6个民生问题解决;李沧区王珍华调解工作室独创“锲而不舍+真情沟通”工作法,两年调解纠纷1600起,成功率达98%;崂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律师身份代表张红雷等7名代表和职能部门参与听证会,成功化解河北吴老汉夫妇长期上访问题。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例印证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治理规律:通过发挥代表专业优势,将“个体履职”升级为“团队攻坚”,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行政力量够不着、市场力量不愿管”的难题。要引导代表发挥专业特长,从“泛化履职”向“精准发力”转变,让代表成为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
完善“监督—问效—激励”长效机制,解决“持续发力难”。青岛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强化代表履职管理,将参与基层治理纳入代表履职评价体系。市北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代表履职“四项赋能”行动方案》,建立“牢记使命建功市北”争先创优榜,每年表彰优秀代表和联络站点;平度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3月定为“代表集中学习充电月”,连续14年举办“春季集中培训”,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家授课,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即墨区人大常委会在12个街道全面推行议政代表会议制度,通过民主议事、实事票荐等11项制度,确保代表监督有章可循。
“从激励理论看,这种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制度约束’,既解决了代表‘想履职’的动力问题,又解决了‘会履职’的能力问题。要通过机制建设,让代表参与社区治理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作为’,从‘短期活动’变为‘常态长效’。”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作者:王奇 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