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基层法庭”联动,破解基层解纷难题

近日,法庭与人大代表沟通工作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人大代表+基层法庭”的组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近日,记者从福海县喀拉玛盖镇了解到,喀拉玛盖镇推行“人大代表+基层法庭”以来,农村民生领域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5%,较此前提升近20%。
喀拉玛盖镇人大代表阿拉依·吐尔汗拜是“人大代表+基层法庭”的参与者之一。今年1月,她接到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的电话,有一起建房纠纷需要人大代表参与化解。
喀拉玛盖镇某村村民努某邀请刘某的装修队为其建房,双方约定:努某需在房屋交付后2年内付清余款,装修队则在尾款结清后,5年内完成防水与保温层施工;装修队对房屋质量承担2年保修义务。
努某每年夏季去山区放牧,只有冬季才返回村中居住。2019年该房屋交工后,努某实际在该房内居住的时间并不长。直至2022年冬天,努某陆续发现房屋存在多项质量问题:屋面逢雨雪天就漏水,冬季室内保暖效果差,墙体出现裂缝。
“这房子质量问题这么多,我肯定不能付尾款!”努某多次找刘某协商维修,刘某则称:“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付清尾款后做防水和保温层,你这就是故意拖欠!”
双方互不相让,刘某将努某起诉至喀拉玛盖人民法庭。承办法官唐加热克·胡都斯启动“人大代表+基层法庭”协同调解机制,邀请阿拉依参与调解。
为了了解关键信息,阿拉依主动联系涉事村党支部书记及村里的相关人员,并调取房屋验收材料,重点核查验收时间节点。证据结果显示,房屋交付时已完成验收,符合基本交付条件。
“老乡,验收单能证明房屋交付时是达标的,现在出现质量问题,咱们可以让施工队修,但建房款不能拖。”拿着验收单,阿拉依与努某沟通,同时借助村委会和乡镇部门的公信力,打消努某“付了款就没人管维修”的顾虑。
唐加热克提出调解方案:刘某的施工队先维修漏水、裂缝等问题,验收合格后,努某付清尾款。
人大代表的“情理疏导”加上法官的“法理支撑”,促成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刘某自愿撤回起诉。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是喀拉玛盖镇探索“人大代表+基层法庭”模式的生动缩影。
2023年11月6日,在福海县人大常委会支持下,“人大代表监督联系点”在喀拉玛盖人民法庭揭牌成立,法庭邀请10名熟悉法律、威望高的人大代表在调解室轮值,用“乡音”说“法理”。
今年3月春季转场时,两位牧民因使用草场起了冲突,该镇人大代表那扎尔·铁木尔汉结合多年的放牧经验,与法官一起到现场勘界,用“草原上的规矩”加法律条文,半个小时就促成了和解。
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强农牧区普法宣传”建议,法庭组建“马背普法队”“毡房调解室”,仅2025年1月以来就开展普法活动40余场,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
喀拉玛盖镇人大主席木那尔别克·卡热波孜认为,“人大代表+基层法庭”并非简单的力量叠加。“法庭通过人大代表传递司法流程和调解方案,消除村民对法律的陌生感;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对法庭的案件办理流程、调解公正性进行近距离监督,推动法庭优化工作作风;法庭在处理安居房建设、土地流转等纠纷时,还能通过人大代表向乡镇政府反馈问题。”木那尔别克说,该镇将深化人大代表与法庭协作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不断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方法,为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记者 张秀)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