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建在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 2025年第3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侧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我国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民生领域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发力点。
7月21日至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2025年第3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本期学习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主题,来自32个选举单位的208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主题开展履职学习。
本期学习班邀请了许多在医疗、教育等民生相关领域工作和今年提出相关议案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旨在帮助代表们精准把握政策方向,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履职实效。
学习班期间,代表们围绕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修改后的代表法及党的基本理论开展深入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履职实践相结合。代表们通过专题授课、互动交流、研讨分享等丰富形式,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民生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履职能力。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筑牢“人民至上”的思想根基,才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真正做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筑牢为民履职的思想坐标
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今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天时间里,学习班围绕扎实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口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社会救助立法等内容举办了5场专题报告,系统构建了民生工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这些报告既有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又有基层实践的‘落地指南’,不仅为我们补足了履职所需的‘知识养分’,明确了民生保障工作的努力方向,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医疗保障局局长顾雪深有感触。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顾雪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倾听民意等渠道收集群众建议,其中关于制定医疗保障法的建议直接推动了专题调研。“作为一名医保工作者,我们守护的是每一位参保人的希望。当看到慢性病老人因‘综合门诊’不再奔波,重症患者因‘集采降价’安心用药,我就觉得所有的调研都值得。”
这次培训让顾雪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履职方向,“医保工作既要算好基金‘经济账’,更要守住群众‘健康线’。接下来,我将围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优化筹资、待遇保障、便民服务机制等民生关键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力求提出更精准、更具操作性的议案建议,真正做到‘呵护小的,照顾老的,保障病的,支持新的,打击假的’”。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刘晓青是一位坚守公共卫生防线24年的疾控工作者。在他看来,《意见》的解读如民生“北斗”,精准定位痛点。“从医药改革破解‘看病之困’到救助体系筑牢‘民生底线’,每一项政策背后承载了千家万户的期盼与冷暖。代表建言必须对准政策靶心、呼应群众心声。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传染病防控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深入调研,推动政策不断完善。”刘晓青说。
“我的足迹遍布农业种养、工业制造一线,广泛倾听农民在养殖风险、增收瓶颈等方面的呼声,体察民营企业在原料采购、资金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司法保障、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痛点,关注基层民众在用水短缺、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切身关切,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来自“三农”战线,深耕华系地方猪产业领域40余年,他的履职秘诀是“用脚丈量民生”。
每一次调研,林其鑫都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基层实践案例支撑建议。无论是推动地方猪保护利用开发,还是呼吁完善地方猪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他的每一件建议都建立在调研对象真实诉求和权威数据分析之上,力求“建言建在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
凝聚破解民生难题的智慧力量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要抓住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分组讨论中,代表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就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展开了探讨。
全国人大代表金力同时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和上海医学院院长,他分享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实践:“我们组建的复旦儿科医联体覆盖8省30家医院,妇产科医联体辐射长三角50家机构,通过200多个技术帮扶项目,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他还提到持续为2000万名罕见病患者发声的经历,“我国已发布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的试点办法,这让我们看到,代表的坚持能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希望。为了推动罕见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我们还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了罕见病数据库,为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这番话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宁凌的共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也是关系广大群众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作为一名从事海洋、农业和区域经济研究的社科领域代表,2025年是宁凌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八个年头。一直以来,宁凌都将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紧密结合。
“我要把学术思考转化为政策建议,为民生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比如在教育领域,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宁凌说。
代表们的讨论既立足本职,又放眼全局。大家一致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既要靠政策“输血”,又要靠制度“造血”。人大代表的建议,都应该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明确为民服务的实践路径
深学笃用,学习班是履职的新起点。
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的行动力,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架好桥梁,让民生政策落地生根。
在联系群众方面,代表们一致表示,要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紧密结合自身履职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高质量的意见建议,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在推动政策落地方面,代表们争当“监督者”和“推动者”。代表们一致认为,代表工作与民生工作紧密相关,要进一步精准把握党和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政策举措,有效提升通过提出代表议案建议切实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人大代表正以担当与作为,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