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云连线第五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3月11日晚,2023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五场“云连线”集中采访活动举行。代表们在北京驻地,接受中央驻黔媒体、贵州省内主要媒体视频连线采访。
本次采访活动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东来,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邹联克,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杨硕,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再滔,贵阳市南明区河滨街道党工委书记袁姝,遵义市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英6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结合所在行业领域和自身工作情况,紧扣主题谈感受、话发展。

吴东来代表: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全力推进民生事业提质增效

织密健康“防护网”。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九大攻坚行动”,加强与国内知名医院尤其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全力争取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奋力打造黔滇川省际区域医疗服务高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努力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县、看病少花钱。
邹联克代表: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教育生动实践
“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5年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成绩总结,以及对今年教育工作的谋划,作为教育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充满希望,同时也倍感责任和压力。”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邹联克说。
邹联克表示,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要在党中央的正确引领、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把两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着力从坚定不移地贯通一体学深悟透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等四个方面抓落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教育生动实践。
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持“率先突破”是战略规划、“扩容提质”是发展主线、“富民兴黔”是价值追求、“产教融合”是改革动力、“智慧职教”是未来趋势的发展理念,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在集中采访活动中,邹联克专门穿上由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学生参与设计和生产的民族服装,并带来了他们制作的“唐娃娃”。这些由职教学子精心制作的非遗作品,曾通过入选冬奥礼物和进博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小小“唐娃娃”助力传统手工非遗技艺焕发了新生,也实现了职教学子个人和家庭境遇的改变。
“我今天的着装以及带的两个小礼物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民族服饰和贵州生产的国礼‘唐娃娃’。我想展示的是职业教育紧贴产业发展、紧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贴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这份难能可贵的职业教育的烟火气,也想展示的是贵州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新面貌。”邹联克说。
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贵州分别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提出“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和“人人职教、个个就业、家家致富”的发展愿景。邹联克说,“前一个已经实现,后一个愿景我们正加倍努力,两个愿景一脉相承,相互衔接,集中体现了贵州职业教育‘富民兴黔’这一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在“兴黔富民”中坚守,也在“兴黔富民”中成长。2022年,教育部认定贵州为全国五个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之一,拟予激励支持。
“下一步,贵州的职业教育将统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扩容提质工程,聚焦关键能力提质量,围绕优质供给增体量,畅通成长渠道扩增量,抓实社会培训富含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让更多的青年学子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邹联克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民生。邹联克表示,贵州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点从坚守价值取向、紧盯短板弱项、强化顶层设计、全力强劲推动等四个方面保障教育的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个个都要好”,努力书写一份份有温度的答卷。
“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核心,基础靠教育。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心、担当使命,持续在体系结构现代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等方面下功夫,牢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抓好’的殷切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加快整体提升教育水平,以贵州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邹联克说。
杨硕代表: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助推贵州高质量发展

作为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民族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主要学科带头人,杨硕表示,将高标准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预防、治疗疾病能力,主动担当作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杨再滔代表:
办好身边“小案” 让司法闪烁法律的光辉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五年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政府工作报告交上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再滔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今年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杨再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司法,她说:“小案不小,每个案子都关系着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有倾注情感,才能让司法闪烁法律的光辉。”
工作中,她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增强群众幸福感,更好保障民生福祉,厚植党执政的政治根基。
近年来,贵州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做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杨再滔说,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
今年两会期间,杨再滔提出了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制定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的建议。她表示,要准确定位学校的专门教育和矫治双重职能,细化专门学校办学条件和标准设置、师资配备要求,建立分类分级教育矫治、校内观护帮教制度、社会家庭力量参与等配套制度机制等。此外,要推动专门矫治教育与刑事办案配套衔接。
“另一方面,希望国家相关部委在专门学校建设经费、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多关心关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杨再滔说。
袁殊代表:
完善城市社区功能 让群众共享文明成果

“聚沙成塔、聚水成渊,借此将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高度,做到民生、发展两不误。”袁姝表示,河滨街道还将守好各类安全底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切实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感,为奋力谱写新征程南明新篇章贡献力量。
李英代表:
汇聚党员力量 激活社区治理新活力
“报告中提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振奋,这正是我13年来在仁和苑社区所奋斗的工作方向。”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英表示,接下来,她将第一时间把两会精神传递给仁和苑社区居民,同时继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一个“社区细胞”保持健康活跃,让仁和苑社区治理体系更加现代化。
“我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2010年有幸成为仁和苑社区的一员,面对社区群众少、矛盾多、利益诉求多、党员联系少等问题,当时,我决心把辖区党员组织起来,逐一击破难题。”据悉,仁和苑社区辖区内80%的小区都已建成15年以上,目前社区有60岁以上的老人2231人,占比超过20%,0~6岁以下的儿童492人,占比4.41%,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是扎实推进仁和苑社区管理的关键。
李英介绍,一直以来,社区以“名城先锋·党员义工”为载体,吸纳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群团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让辖区各类组织由“局外人”变成“热心人”,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
2011年,仁和苑社区成立遵义市第一所社区老年学校,教师队伍由志愿者组成,不收取学员任何费用。目前,社区老年学校有13个班级400余名学员。“十年来,我们坚持每年春节前看望辖区80岁以上老人,送上一桶油、一袋米和新春祝福;为100户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免费安装‘温情一键呼’,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能够找到社区;将三甲医院门诊延伸到社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的就医服务……”2022年,仁和苑社区联合贵州益养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在辖区打造了1600多平方米的“益养·仁和社区康养服务中心”,建成集颐养、康养、食养、文养为一体的社区康养服务综合体,深受老年人的认可和好评。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区通过‘名城先锋·党员义工’探索成立‘名城小先锋·社区小主人’,凝聚青少年并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李英介绍,仁和苑社区2017年开办“红领巾心向党,红色基因代代传——仁和苑社区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栏目,引导青年团员、少先队员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针对年轻家庭专业科学的婴幼儿照料服务的需求,社区了解情况后,积极引进连锁品牌民营企业“真爱幼幼”0~3岁托育中心,通过提供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托育托幼服务,有效解决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问题,用爱呵护“祖国的花朵”。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奔走在辖区单位办公室,但我清楚记得3558户的灯火通明,记得1708名在职党员的鲜红马甲,记得疫情防控期间整体隔离14天后的每一张笑脸……”十三年初心不改,新时代踔厉奋发,李英表示,她将始终坚持“我是社区老人的女儿,孩子们的妈妈”的服务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社区的“一老一小”过得更好,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摄影: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