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居民的高品质生活——仁怀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纪实
“要开展对97个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大排查,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对2011年前建的居住小区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更新规划,涵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仁怀市人大常委会紧盯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短板,持续不断开展监督,为全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共享样板区”贡献人大力量。
紧扣热点主动履职
居住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小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有约70%人口生活在居住小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近几年来,仁怀市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扣“一区两市”(即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市)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较好完成了每年度预期的目标任务。
随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仁怀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路高歌:《仁怀市2022年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显示,2022年底仁怀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2023年3月发布的《仁怀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2%左右。而2023年7月省发改委发布的《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的工作目标是“2023年和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6%以上、60%左右”。相较而言,仁怀市在全省的“头羊”作用十分明显。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仁怀市着力提升居民的高品质生活。2022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共仁怀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强调,要紧扣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高品质生活共享样板区“四大战略定位”,在提升公共服务上先行示范,擦亮仁有善育、仁有优教、仁有健康、仁有颐养、仁有安居、仁有温暖“幸福民生六张名片”,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示范样板。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既是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价值指标,又是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仁怀市不少人大代表反映,在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的背后,部分居住小区还存在规划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和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仁怀市人大常委会杨英说。
于是,从2023年开始,仁怀市人大常委会以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为着力点,开始了专项视察和专题调研的不断努力。
专项视察直面问题
2023年6月20日,仁怀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南部新城荣光未来、国酒城南府、金科礼悦东方、绿城月映江南等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情况进行了视察。
视察发现,虽然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够,标准不严格。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便民,体育场地、社区办公用房等面积不足,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时序靠后。二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规划、验收、移交三同步建设机制不全,监督力度不大,有关职能部门配合还不够,规划实施过程中部门联合监管力度不够,合力未形成,移交不规范、不及时。三是公共服务配套参差不齐,2011年前建的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相对滞后,甚至部分居住小区无配套设施,2011年之后建设的小区配套设施相对较完善,但按照相关规定仍有欠缺。四是部分新建设小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相比商业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不能满足已入住居民的现实需求。
6月21日上午,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的报告,对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综合执法局、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水务局等部门负责人开展了询问。
7月3日,《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的审议意见》正式交给市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市委、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直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人大(人大工委)、政府(办事处)。
审议意见要求:从规划审查上管好源头,确保通过审批的住宅小区项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督促房开企业严格执行规划,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不变更、不漏项、不降标;加强部门联动,严格把关,确保设施建设完善、及时移交使用;对97个住宅小区大排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新建小区,按照标准从严把好验收关;对已售或已入住而未按要求移交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小区,督促房开企业,按规定时限整改;对老旧小区,按照城市更新计划,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特别是幼儿园、公共卫生服务、养老服务设施等建设;解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产权不明、监管职能职责不明等问题,提高小区公共服务制度化管理水平。
专题调研持续发力
2024年1月4日,《仁怀市公共服务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方案要求按照“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扩规模、提质量、增效能”重点任务安排,着力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稳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7月25日至8月15日,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万达小区、绿映江南小区,组织自然资源、住建等10个部门及企业进行座谈,查阅相关资料,重点了解2023年视察建议办理情况;居住小区中教育、卫生健康、养老、托育、休闲场所(活动中心)、物业等公共服务阵地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气、讯、排污、绿化)配套服务建设完善情况。
每到一处,调研组都认真分析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广泛征求意见,综合各方建议,形成《仁怀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的调研报告》。
8月2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仁怀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措施有力,目前居住小区配套不断完善,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总体情况较好,居住小区品质得到提升。
会议指出,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建设有差距;二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移交管理不规范;三是城市更新推动老旧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
8月30日,《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的审议意见》正式提交给市人民政府,要求严把规划建设关、验收移交关、城市更新关,保障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
在要求认真研究处理的同时,审议意见还强调,政府要在2025年2月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处理情况。
记者观察:做实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进行监督,仁怀市人大常委会这一履职举措,既有解决历史问题、回应民生需求的现实关照,更有促进城市更新、促进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瞻意义。
首先是用民生情怀化解城镇化率矛盾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数量从少到多,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仁怀市依靠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到202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2%左右。
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时,正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城市集中凸显的时期。
处于城镇化率矛盾风险点上的仁怀市,也正面临“发展中的问题”: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分散,配套功能布局零散,居民不方便;居住区入住人口密度过大,公共服务配套负荷过重;老旧小区教育、医卫、停车场等公建匹配难度增大;个别单体小区充电桩、燃气管道、二次供水等改造条件尚不具备;居住小区建成后有的配套服务设施未及时交付,使得小区居民无法使用;即使移交后,部门直接监管与社区直接使用管理未理顺,导致管理交叉混乱、监管跟不上;部分小区无专业化物业管理入驻,已入驻的部分物业服务能力低,总体服务和管理水平与城市发展进程、业主需求还有差距。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很直接、很迫切的民生问题,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对此进行关注和监督,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了浓郁的民生情怀。
其次是推动城市更新促进新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晖11月5日在“2024国是论坛”上介绍,在城镇化率矛盾风险点这一时期,有关国家无一例外都制定并实施了城市更新政策举措和行动计划,以解决住房环境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仁怀市城市更新推动老旧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2011年前建的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相对滞后,甚至部分居住小区无配套设施,前期的老旧小区改造,只针对电线、排污、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短板依旧存在,如一些老旧小区的消防通道被占用,养老、托育设施几乎为零,燃气管道铺设难等等。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明确要求严把城市更新关,确保历史欠账消化。
最后是聚合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力量。记者还注意到,在紧盯居住小区公共服务配套硬件设施的同时,仁怀市人大常委会特别强调“进一步加大小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小区基层自治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监督作用,建立专门的管理和维护机制,保障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
当前,城市居住小区管理多是依靠居委会或物管公司,而作为小区基层自治组织核心力量的小区业主委员会,还没有得到“激活”和“唤醒”,小区生活治理“两张皮现象”严重。希望仁怀市人大常委会的此番监督、破题,能探索出更多的经验。(记者: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石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