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杨正军:当好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七月,骄阳炽烈,已经近一个月没有下雨的田间地坎一片枯黄与萧索。但谷陇镇黄泥村姐龚、干豆巴郎吊,看到的景象却是几百亩绿油油的稻谷依然昂姿挺拔。
几处田坎交接的地方,一个衣着朴实的农村男子,把几根拳头大小的管子上的开关拧开,几位带着草帽、挑着水桶的的妇女等在男子身旁。
阳光下,银白色的水龙喷出清凉的水,田间、地头,哗啦啦的水声不绝于耳……还没有过的接触,就让人记住了这幅画面,记住了这个骄阳下奔波在田间的男人。
杨正军(左)把“农民”当成了人生的最后一份职业。
杨正军,黄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一个种过田、打过工、开过石场、承包过工程。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国家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杨正军把“农民”当成了人生的最后一份职业。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需一步一步走”
谷陇镇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地,黄泥村户籍人数1066户5194人,2017年贫困户为175户792人、贫困发生率15%。
2016年10月,杨正军迈出了回到黄泥当农民、带领乡亲发展产业的第一步。
但站在黄泥姐龚、干豆巴郎吊的田坎上,看着曾经绿油油的稻田、沉甸甸的麦穗,变成了眼前一片荒芜的杂草,心里五味杂陈。水,是望天水;地,是荒芜多年的杂草地;路,是羊肠小道和毛胚土路;人,是老儒妇幼……眼前的现实,让杨正军不得不推翻原定的计划。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还需一步一步走,虽然前路一片荆棘,但要不忘初心,坚持下去。”杨正军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2017年4月,面对“黄泥姐龚、干豆巴郎吊大部分通组路尚未硬化,产业路较少,部分寨子甚至尚未通路的现状”,杨正军与村两委及村民小组,同谋划、共实施,对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对下争取群众理解和配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镇党委、村两委及群众的帮助、协调、支持下,3.8公里的产业路及3.9公里的养殖路,终于开工建设。
“从十六岁开始自力更生,我去过不少地方,做过不少事,吃过不少亏,也赚了一些钱,但让我最终下定决心回到谷陇镇黄泥的,是家乡父老乡亲们殷切的期盼、是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求,是他们投票选举我为人大代表时的信任,以及身为一个基层人大代表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回想为什么选择回乡发展时,杨正军说。
“发展稻田养鱼,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黄泥作为谷陇镇中心村落之一,离政府所在地几分钟路程,姐龚、干豆巴郎吊片区属于丘陵地带,虽然没有水源点,但地势平缓、田土连片,且田土呈梯级降低。这样的优势和劣势,到底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黄泥的优势?”在积极协调争取产业路的同时,杨正军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此,他多次到凯里、黄平农业部门向相关专家请教,积极参加县内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并购买书籍进行自学。经过市场考察、专家建议,结合黄泥村实际情况,杨正军决定发展稻田养鱼。
“说实话,发展稻田养鱼,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回想当时的情况,如果我稍有松懈,可能就不是今天的这幅景象了。”杨正军说道。姐龚、干豆巴郎吊片区附近没有水库,因为缺少固定的水源点,庄稼收成要看天,更别说稻田养鱼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田土被荒废。
杨正军谈到当初做出这个决定时说:“家人不支持、群众不理解。但我其实是个挺倔的人,我觉得做这件事,我有我坚持的理由。”
2017年5月,杨正军前后花了70多万元,在丘陵田土的高点打了3口机井,修建了提灌机房、蓄水池,安装了抽水泵,同时,流转了60余亩土地,开始稻田养鱼。
“水虽然打出来了,但因为不知道水量大小和水域覆盖面有多宽,所以前期我只流转了60余亩作为试点。”杨正军说道。2017年的60余亩试验稻田养鱼,因为时间、水源、工期等因素影响,亩产田鱼50斤,市场价一斤25元,虽然利润较薄,但杨正军认为,只要方向对了,哪怕风雨兼程,亦然一路前行。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018年3月,在2017年试点的基础上,杨正军综合各类因素后,决定把稻田养鱼的规模扩大。他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300余亩水田,一次性付满三年的佃租,同时,雇佣原来田土的主人,以70元/天的价格帮他种植水稻。
随后,由村两委提供本村贫困户名单,在优先满足贫困户的前期下,杨正军就近向周边群众提供日常稻田管理用工岗位。一年多时间,杨正军向周边群众提供用工次数1200余人次,支付务工费用40余万元。
因为姐龚、干豆巴郎吊片区的田土常年荒废,草都齐人而高,一块田平均要用机械犁8次以上才能达到种稻谷养鱼的标准。
杨正军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租金500元,犁田480元,栽秧140元,打谷子200元,日常管理及抽水用电等,一亩田第一年的花费达到了惊人的1500元。300余亩稻田养鱼,加上机井、输水管道、鱼苗采购等其他费用,一年多时间,他在稻田养鱼项目上就投入了约165万元。
“发展农业就是这样,不但要看天、看地,还得有耐心。有些果实,播种下去,两三年以后才能见到收获与希望。”杨正军说。
2018年8月底,杨正军带头成立了贵州省黄平县康养源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和黄平县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里有知识、勤劳的年轻人作为发展对象,同时,鼓励和支持困难贫困户以土地、山林、劳力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截止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92户,其中贫困户52户。
“要做好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作为一个基层人大代表,8年的代表经历告诉我,要做好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身处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我很自豪,也很满足……”
“我今年的目标是把稻田养鱼的规模扩大到500亩,让我们合作社的分红达到人均600元,年底,我也会把今年收获的稻谷拿出一部分,分发给入社的贫困户。明年,我会发动周边的群众一起发展稻田鱼,我负责提供鱼苗、技术和水源,他们负责代养,年底我统一按照市场价收购,这样既能把我们稻田养鱼的规模扩大、惠及群众,又能减少他们的风险和负担。同时,我会把稻田养鱼区域覆盖的2000余亩山林流转过来,养上鸡、野猪和发展油茶。我们不会用饲料,我们只做最生态的东西。我们要把谷陇黄泥,建成谷陇最美的村寨……”
繁星已布满天际,蛙声与老杨的说话声交织成一片。老杨说了很多,黄泥村的群众说得也不少,但他们的话语简单、热情、质朴,他们的评价,好人、好人、好人……多好的一句评语,多么生动的一次形容!
正如像黄泥的老村支书杨通兴说的那样,杨正军回到黄泥发展产业以后,黄泥的面貌是一个月一个样。水,不用再望天,即使干旱时节,杨正军也会抽水上来,免费供周边群众使用;地,不再是荒芜多年的杂草地,春天,这片土地看到的是绿油油的希望,秋天,则是沉甸甸的收获;路,不再是羊肠小道和毛胚土路,四通八达的水泥硬化路,小孩读书方便,大人做农活,出门赶集、走亲戚也方便;人,还是那群老儒妇幼,不过脸上有了笑容、奔波也有了希望……
今年上半年,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启动了2018年“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动员全省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迅速行动起来,发挥好人大代表“宣传员、领航员、调解员、信息员、监督员”作用,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新贡献。
像杨正军这样代表还有很多,他们代表着自己,代表着在身后默默支持他们的群众,也代表着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为群众服务。(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