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罗刚:抓发展脱贫才有希望
在赫章县,说起兴发乡的变化,不少干部群众都竖起大拇指。
过去,兴发乡的“兴”是恶心的“心”,“发”是无法的“法”,现在兴发的“兴”是欣欣向荣的“欣”,“发”是发展的“发”。
这一切的改变,与毕节市第二届、兴发乡第八届人大代表、兴发乡党委书记罗刚的努力密不可分。面对赞誉,他坚定而欣慰地说,抓发展,脱贫才有希望, 没有发展,要脱贫几乎不可能。
罗刚(右二)在田间地头宣讲政策。
临危受命挽狂澜
过去的兴发,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民族关系复杂,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加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各项工作均排名靠后,属于一个大家谈之色变的贫困乡镇。
2011 年10 月,在县委的安排下,时任县发改局党组书记、铁道办主任的罗刚赴兴发任党委书记。看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兴发,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通过不断调研分析,罗刚提出了“一年打基础, 两年全实施,三年见成效”的发展战略,力争在三年时间内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罗刚深知,要发展,就要有一支作风纯、带富本领强的干部队伍。针对兴发乡在党风政风和民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全乡干部群众做“有理想的兴发人”和“抬头挺胸的兴发人”,同时,建立完善一系列的考核机制,对“僵尸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整和处罚,全乡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得到极大的转变,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罗刚对干部职工严厉却不乏关心,在生活中,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大家排忧解难,乡村干部中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知道,又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忙去解决。久而久之,乡村干部中谁有了困难,心中有苦闷, 总是找他帮忙、倾诉,他成了干部心中的“罗老大”, 他们的贴心人。政府一职工家人生病无钱医治,了解情况后,罗刚立即让财政所借钱给该职工,解了燃眉之急。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罗刚非常注重干部的业绩和能力,因岗用人,使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成功走上领导岗位。
6 年多来,兴发乡共推出提拔了十余名科级干部, 任命和培养了二十余名股级干部,有效提振了干部职工的精气神。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抢抓机遇促跨越
有了这份为民的执着,罗刚努力克服了工作中众多的艰难险阻,使兴发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地谱写了一曲从后进到先进的发展乐章。
曾经的兴发,因为土法炼锌产生了大量的灰渣, 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既影响了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既改善环境,又能谋求发展?这是困扰兴发乡干部群众很久的问题。经过认真调研,罗刚决定在废墟上建个小城镇。如今的新大街已成为兴发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自豪地称它为“废墟上的小城镇”。为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他修建了兴发乡文化小广场,为兴发乡多彩的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到了晚上,唱歌的,跳舞的,做操的,闲聊的全部聚集在这里,使这片土地在夜间依然焕发着生机。
境内的韭菜坪也曾经只是高山上一片无人问津的韭菜花,山下道路不通,更不谈有什么农家乐和农家旅社。罗刚看准了这里的发展前景,在2012 年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他坚持把中营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成了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建筑,修建村民文化广场,直到今天,中营广场仍是全县最大、最好的村级广场。
2015 年,县委、县政府批准了大韭菜坪景区的全面开发,依托景区的发展,中营村这池“春水”彻底被搅动,过去的付出和努力全部得到回报。目前已引导发展农家乐51 家、农家旅社29 家,农旅附属产业已基本成熟,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预计2017 年底涉及村贫困户可基本实现全面脱贫。2017 年6 月,毕节市赫章阿西里西韭菜坪旅游景区已荣升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罗刚敢于打破组域、村域界限,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统筹规划, 全面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配套建成农贸市场、汽车客运站、公厕等基础设施,完成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地管网改造。彻底改善了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全面提升了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大大地改变了兴发乡的对外形象。
调整产业助扶贫
曾经的兴发,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和马铃薯,且保持着传统种植方法,产能低下, 农民收入不高。罗刚结合兴发乡实际,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高效的种养殖特色产业,支持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切实增强农村实体经济发展。通过支部+ 农户+ 基地的模式,全乡16 个村均成立有专业合作社,涌现出养殖大户500 余户。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在中寨村实现脱毒马铃薯亩产8000 斤,除去人工、化肥等成本外,每亩纯收入可达3600 元,明显提高农民收入,达到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引进玛卡、万寿菊等中药材种植。在中营村和小海村发展玛卡种植500 亩,带动10 户农户增收致富。计划在丫都、中营、中寨、兴发、营盘等村种植万寿菊800 亩,使农户户均增收6000 元,实现200 户农户的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罗刚始终把群众脱贫致富放在首位,坚持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扶贫与致富相结合、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群众敢想敢干, 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谋发展的大好局面。中营村依托旅游发展,成立“韭益农”旅游发展公司,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入股,营业后进行分红。对于缺少一技之长的群众,通过开设“流动课堂”、“远程课堂”、“田间课堂”、“专家进村到户”讲解, 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平台共享,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50 岁以下的党员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变输血为造血。选派知识青年参加县农牧局组织的农村知识青年种养殖技术培训,聘请知名讲师到中营、营盘、大街等村进行农村创业培训,在中营村开展妇女培训和厨艺培训。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本领,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吸引了大批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在罗刚的带领下,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切入点,全力以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12 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通过以商招商、外出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已经入驻的优农谷集团,以绿色养殖为主导,同时对板板桥水库进行综合开发,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力地改善了水库沿线丫口、兴发、摸嘎、民族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 年多来,罗刚始终心里装着群众,全身心投入到兴发的发展中。从大镇书记到小乡带头人,他无怨无悔,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与自己事业轨迹完全相反的人生乐章,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兴发一跃成为全县发展迅速、人人夸赞的“明星乡镇”。2014 年兴发乡党委被省、市、县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并连续3 年年度目标考核全县“第1 名”。基层组织建设、美丽乡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脱贫攻坚等各种现场会在该乡召开。(作者:田玺,单位:赫章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