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联络站建设亮点】江口县:创新实践活动载体 增强人大工作活力
江口县坚持以服务代表为中心,以乡镇“人大代表之家”、村级“人大代表活动室”为抓手,突出“三个深化”,努力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创新和激发了全县人大工作的活力。
一是高度重视,深化基础建设。江口县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条件较成熟的先开展、条件欠缺的后开展。制定“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率先在闵孝镇、镇江村等地建点示范,使其学有目标、赶有榜样。截至 10 月,全县 10 个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并挂牌开展活动。
从 2013 年起,江口县要求各乡镇每年创建 1—2个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并列入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人大结合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契机,真抓实干,齐头并进,持续推进“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在经费方面实行县乡两级统筹,
对建立的“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活动室”,由县人大常委会每个分别补助 2 万元和 1 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协调解决,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是精心组织,深化载体效能。结合各乡镇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代表特长,对乡镇建立的“人大代表之家”分别提出“五进五解”“微心愿微服务”“三联三帮”“四帮四促”等主题设置,使每个代表之家赋有不同的主题元素和特色。将代表活动室每个季度的活动内容,代表年初的承诺事项,带头实施的任务以及完成情况分别以表格形式在活动室上墙公布,使其互相借鉴,接受选民监督。
围绕载体建设的内涵,将“代表之家”和“代表活动室”打造成人大代表学习交流、接访群众、调研视察、议事解难、述职评议的平台,明确了管理人员和代表小组长,完善代表履职档案和出勤记录,设立了代表小组成员岗位台。每名代表拟写出履职计划和年度总结挂置在活动室,由乡镇人大或街道人大工委定期对代表小组活动情况进行通报,县人大常委会进行季度检查,确保代表活动不走过场。
突出学用结合。认真落实代表接待选民制度,由代表小组成员轮流在活动室接访群众;依托阵地资源,组织代表视察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认真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开展问卷调查,为代表收集民意、为民办实事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是把“家”建实,深化阵地标准。各“人大代表之家”因地制宜,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独立建设或与其他组织活动场所合并建设,室内设施做到有桌椅、档案柜、书柜、电脑、电话、电子网络等相应的配套设备。县人大常委会还为“人大代表之家”订阅了《中国人大》《人大论坛》《铜仁人大》,赠送《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知识读本》、《人大代表履职教程》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读本、农业实用技术读本等书刊,为“人大代表之家”注入活力。
加强组织建设。每个“人大代表之家”挑选群众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热心代表工作的人担任联络员,结合活动计划,组织开展以“为民排忧解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人大代表“五带头五个一”活动。建立健全服务人大代表信息系统,运用人大网络、
QQ平台、微信群传递信息资料,积极发挥“组织、联络、协调、服务”的作用,切实把代表的职务意识强化起来、履职热情激发出来、才能本领施展开来。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人大代表之家”活动计划、轮流值日表,制订了人大代表之家联络员职责、人大代表学习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代表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制度、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评议等“十项”制度。统一制作了为民办事登记簿、接访选民登记册等“四簿八册”台账,既为代表履职提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又对代表活动进行了必要的规范,使“代表活动室”日渐成为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联系选民、接受监督、培训学习和宣传人大的重要阵地,确保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活动有场所,履职学习有内容,事迹展示有平台。(《人大论坛》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