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汗水换笑脸 ——岑巩县人大机关脱贫攻坚帮扶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3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岑巩县人大机关联系帮扶天马镇苗落村,从2014年起,苗落村的脱贫工作就作为“重头戏”写进了人大机关工作计划。苗落村辖32个村民小组,共927户3895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贫困人口261户1073人,贫困发生率为27.5%。

  苗落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政策知晓率低,现状摆在眼前,如何办?先是同步小康选派一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决战之年,又下派12名科级干部驻村,其中一人担任村级作战队队长。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精准“五个脱贫一批”路径,紧密配合村支“两委”,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事业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尽心尽力推进工作,以实干、担当体现人大干部新作为。2019年,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贫困发生率为零。

 

  鲜红党旗,引领攻坚战。搭建县人大机关党支部与苗落村党支部共建平台,围绕“脱贫攻坚、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基层党建”四大重点任务开展工作,使脱贫攻坚的过程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大提升的全过程。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至今召开大小会议30余场次,现场培训15次,参会群众3000余人次。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政策宣讲和思想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苗落是个典型的传统小规模农业种植村,发展后劲不足,多年以来,村集体经济一直为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通过支部共建,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至2019年,通过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达到5.6万元。

 

  基础设施,夯实致富路。为切实补齐苗落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发展能力,县人大机关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一是争取农村“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晓阳山、板山、苗落、张家冲、老屯、扣溪屯六个村民组文化活动广场。二是协调争取项目,完成20余公里通组公路建设,涉及向家坡、黄泥垱、枹木山、羊胆坡、青杠坪等自然寨,硬化串户路882户。安装路灯715盏,新建、改造人饮工程项目14个。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基础。针对村里产业结构单一,后劲不足的状况,2018年,县人大机关筹资20万元在苗落村创建“产业扶贫烤烟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300余亩;机关与三穗县吉态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种植购销协议,落实蔬菜种植面积500余亩。几年来,发展林下养鸡6000余只、苗木基地建成1600余亩、茶叶种植2600余亩、油茶种植900余亩、芳樟种植200余亩、辣椒种植100余亩、烤烟种植600余亩、池塘养鱼200余亩、中蜂养殖200箱。

 

  真情帮扶,脱贫见成效。多年来的真情投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苗落村脱贫攻坚实效明显。经济收入明显增长。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全村贫困户实现产业利益联结、劳动力就业全覆盖,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二是为全村153个贫困家庭申报实施了因户施策项目,激发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引导贫困家庭464人外出务工,技能培训285人,就业补助312人。通过就业带动,使贫困群众都有增收票子和致富路子。人居环境明显变样。

  实施改造危房284户,“三改”138户,易地搬迁建档立卡户85户,实施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整治48户。对废弃圈舍进行拆除,逐户对家居环境进行整治,“五净一规范”确保村内卫生环境大为改观,民风更加淳朴和谐。

 

  精神面貌明显提升。通过扶贫志智双扶、感恩教育,着力推动贫困群众解决好精神层面问题,促进精神面貌大改观,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摒弃“等靠要”、主动“有作为”。组织活力明显加强,积极支持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村级阵地建设,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2020年,岑巩县人大机关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单位”,一名干部获“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帮扶干部”称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