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市人大常委会: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 解决百姓身边的烦心事
兴仁市人大常委会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发挥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力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编制出版《兴仁红色记忆》书籍,广泛传播红色文化,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合力。
“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
金秋时节,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薏仁米种植户王元仁脸上乐开了花,今年他家种植的20亩收入薏仁米收入2万多元,人勤劳、天帮忙,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逢人便说,这些多亏了兴仁市人大常委会的干部为我发展特色种植壮了胆,提供了服务,让增收致富梦想变成了现实。这只是大普村发展特色经济,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为增加农民收入,兴仁市人大组织引导创建社会化服务模式,在大普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薏仁米种植,采取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采收、统一储藏、统一加工销售,实行“五统一”生产模式,实现薏仁米提质增效。
抢占市场制高点,引进公司投资3150万元,以GMP模式投资建设兴仁薏仁米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中心经营项目,从烘干、储藏、粗加工、精加工为一条龙的生产线,年烘干能力为2.4万吨,精加工为1.2万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方式向国内外销售产品。2020年,企业实现东西部协作销售额2600万元,军粮供应销售额达100万元。推动薏仁产业提档升级,提高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兴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国美调研薏仁米发展情况
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
“人大代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兴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国美说,“人大代表不仅是至高无上的政治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体现为履行职务更有力度、建言献策更有深度,范国美潜心研读法律法规及人大相关专业知识,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履职调研,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磨炼和充实自己。在她的带动下,兴仁市一批新当选的基层人大代表在依法履职上从“新人”逐渐成长为“标兵”。
“调研考察学习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提高自己的绝佳机会。”范国美参加省、州人大组织的学习培训后深有感触。在她所参与的各类调研中,涉及“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农”工作、教育科技卫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审议政府专项报告中,范国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调研时发现的问题,迎难而上,结合所思所学对症下药,提高履职质量。在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人大方案。
丰收在望的薏仁米
发展林下经济鼓起农民“钱袋子”
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兴仁市人大引导群众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利用梨树坪林场现有森林资源,因势利导,扩大规模,持续推进林下菌药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资金,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加强与贵州大学、古田县为民食用菌研究所等院所及菌药生产企业技术合作,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老百姓受益。
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在“中国道地中药材之乡”传统优势上,引进合作企业,扩展天麻、板蓝根、何首乌、白芨、金银花、连翘等产品规模。抓好市场营销,以销定产,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市场销售渠道,与广州千鲜汇、昆明木水花市场对接,拓展省外市场。
引进贵州薏仁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在兴仁市推行薏仁米秸秆循环综合利用,与科研院所联手,组建薏仁菇研究院和博士工作站,开发食药两用的有机薏仁菇新品种,拓展高端食用菌市场。
创新“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新市民、贫困户)+农旅采摘”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得到实惠。2020年5月启动以来,已完成林下食用菌种植3567亩带动就业2769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人次,易地扶贫搬迁1万人次,发放农民工工资221.52万元。(文图: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潘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