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建立履职档案、实行履职积分表、争当产业之星!六枝特区“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亮点多、成效实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8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指示贵州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省委作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决策部署,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7月7日,六盘水市“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2022年上半年经验交流会在六枝特区召开,参会人员走进六枝特区月亮河乡补雨村、岩脚镇青杠林村、落别乡长寨村等地,现场观摩六枝特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成效。

  六枝特区人大常委会启动“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以来,全区省、市、特区、乡四级人大代表1432名踊跃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以发挥“五员”作用为抓手、以推动“双联”“双评”等机制落实为保障、以示范点建设为引领,推出建立履职档案、实行履职积分表、代表联系卡等一批有创新、有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全区主题活动提质增效。

 

  月亮河乡补雨村:人大代表成为产业之星

  走进月亮河乡补雨村,一条清澈小河缓缓流过,两岸到处绿水青山,由六盘水市人大代表夏虎翼带头发展的猕猴桃树挂满了果实,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映入眼帘。

  

 

  “一人富不算富,我们就是通过积极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作用,同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在观摩现场,夏虎翼讲述了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故事。

  以10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土地500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50万;为村内50人提供长期务工就业岗位,带动韦开春、陈兴琴、龙青山等10余户农户种植猕猴桃达180亩;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流转费450万元,务工费1180万元……夏虎翼成为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产业之星。

  

 

  “补雨村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9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2130人,该片区有市人大代表2名、区人大代表3名、乡人大代表17名,建有1个人大代表联络室。”月亮河乡人大秘书李婷婷介绍说。

  除了夏虎翼,补雨村还涌现出了有机红米产业之星韦仕龙、蜂糖李产业之星赵天波、八月瓜产业之星罗雷、绿壳鸭蛋产业之星王应程、民族文化产业之星王明花等一批致富能手。

  在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下,补雨村内种植猕猴桃680亩、有机红米1100亩、蜂糖李430亩、茶叶300亩,现有存栏1200头的养猪场一个,产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我们要充分发挥代表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广泛宣传发动,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全员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六枝特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郭萌说。

  值得一提的是,补雨村通过建立代表接待台账、代表入户走访台账、代表为民办实事台账“三本台账”,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代表履职行权,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工作力度大、工作开展实、代表作用发挥好。”谈起补雨村“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成效,盘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华点评说。

 

  岩脚镇青杠林村:做为民服务的“五心人”

  在青杠林村,有一个围庐凉亭,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聊天的好去处。这里原来是一棵电线杆,一些村民每天喜欢坐在电线杆上聊天拉家常。

  “老代表作出新贡献,发挥新作用。”从电线杆到围庐,离不开一位往届老人大代表范朝刚的努力。

  最初村里计划修建凉亭,改善老百姓休闲环境,然而,准备建设时才知道,这块土地涉及两户人家,其中一户是青杠林村往届人大代表范朝刚家的,另一户对拿出土地来修建凉亭供大家乘凉并不满意。

  范朝刚老代表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和这家人进行协商,用自己别处的土地调换他家的土地,顺利地建成了今天的“围庐”。

  老代表范朝刚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余热,为我们新一届的人大代表树立了好榜样,也是青杠林村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的一个缩影。

  青杠林村有8个自然村寨,农业人口2183人,耕地面积1379亩。青杠林村属于高桥片区,以片区划分代表小组,设人大代表联络室1个,人大代表之家1个,有市人大代表1名、特区人大代表5名、镇人大代表16名。

  漫步在青杠林村,人大代表联系卡随处可见,上面清楚明白写着代表联系方式、代表职责等内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上遇到难题,或者有什么诉求,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到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发挥“宣传员”作用,做落实各类惠民政策的“放心人”;发挥“战斗员”作用,做主动作为参与振兴的“苦心人”;发挥“监督员”作用,做监督政策落实的“实心人”;发挥“联络员”作用,做为民代言发声的“热心人”,发挥“引领员”作用,做带领群众致富的“贴心人”。

  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当好群众诉求表达的忠实听众。通过“双联双评”活动,已经收集到涉及乡村振兴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方面等意见、建议10条,经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协调处理、转办交办,目前已办理完成5条,正在办理3条,2条正在梳理转办中。

  同时,人大代表率先垂范,致力于抓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带头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部分代表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头种植花椒300亩、韭黄150亩。韭黄基地每年给村合作社增收30万元,带动20户30人务工,每人每年务工增收2000元。

  

 

  “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动在哪里?“动在田间,动在地头,动在村子里,动在农户家中。青杠林村人大代表真正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和内涵。”六盘水市水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谢如宪感慨道。

 

  落别乡长寨村:发挥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青山巍巍、溪流潺潺、田园陌陌,村民幸福——这是落别乡长寨村的真实写照。

  走在村里,放眼望去,整个村寨掩映在群山之中,新铺的青砖路、新装的路灯、新建的文化广场、装扮一新的古井,布依族村民们纳凉闲聊、打鼓、吹唢呐,小广场上的村民们载歌载舞,尽情享受生活的惬意与欢乐。

  

 

  “布依族是个喜爱自治的民族,每逢春节、布依油团节、布依六月六风情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村寨都会举行民族文化活动,以便增进邻里和睦。”落别乡人大秘书陈宁宇说。

  

 

  长寨的布依语叫“戈麻”,即长寿的意思,“长寨”隐喻着高寿老人“长长在在”。全寨80岁以上老人20余人,百岁老人3人,年龄最高的老人为105岁,共同见证着长寨村的变化。

  过去的长寨村由于条件落后,寨内脏、乱、差、臭,到处是垃圾废水。经过人大代表的调研和多次建议,争取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实施,通过污水管网建设、庭院改造、厕厨改造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形成了现在优美的山水田园美丽村居。

  

 

  自“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以来,长寨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因地制宜谋发展,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以“产业兴旺增动力、生态宜居添寿延、乡风文明促和谐、完善平台强服务”为方向,以人大代表“五员”作用发挥为抓手,以民族文化传承为载体,助力乡村振兴。

  “您需要反映问题吗?您需要解疑答惑吗?您需要咨询政策吗?您需要办理事务吗?您需要建言献策吗?”在寨内的人大代表之家门口有这么一块牌子,告诉群众“来‘人大代表之家’现场为你服务,帮你解决。”

  落别乡高度重视代表平台阵地建设,乡建代表联络站、村建代表联络室、组建代表之家、户建卡亮代表身份,进一步完善了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的组织平台基础,通过“站、室、家、户”的服务平台,多形式开展小组活动、视察调研、接待走访及“双联”活动等,多渠道收集代表、选民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代表履职、服务选区选民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长寨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由人大代表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能人、贤士等组成理事会,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带头树新风、破旧俗,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大力引导村民整治房前屋后闲置地块,用勤劳发展“正能量”,摒弃陈规陋习“负效应”,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运营和激励机制,让村规民约“活”起来,营造和谐融洽的村寨宜居环境。

  “长寨村文化底蕴厚重,人民生活和谐幸福,寨子有文化有故事,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代表作用发挥得很好。希望长寨继续奋斗,继续‘戈麻戈麻’。”水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胜新点评说。(文图:人大论坛融媒体记者 吕跃 甘玥 王敏 陈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