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融合“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络站”搭建履职服务平台
基层立法联络站处在基层第一线,一头联系着立法机关,另一头联系着基层组织和群众,是在立法决策和社会实践之间开启的“直通车”;人大代表联络站既是代表履职之家,更是联系群众、汇民意、聚民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人大工委努力探索“两站”融合建设,在搭建履职服务平台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是在代表联络站平台上做“联”文章
街道人大工委积极按照“十有”标准,高质量建好街道代表联络站,在季度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业务培训中,将驻站代表与立法“三员”整合培训,即增强了代表的履职能力,又提高了立法队伍的整体水平。驻站代表在接待选民,收集社情民意时,一方面对群众意见建议、法律诉求及时转交部门办理,并进行跟踪督办;另一方面,对涉及法律法规、条例意见征求、普法宣传等专项归纳并及时上报。利用开展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扩大征求范围,倾听群众声音,凝聚人民智慧。街道人大工委切实加强“两站”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植根社区、植根代表和群众的天然优势,邀请驻站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代表、立法队伍等参加座谈、征求意见建议,认真听取搬迁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发挥好民意“直通车”作用,让立法更接地气、更具民意、更集民智,将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体现在法律制度设计中。
二是在代表联络站工作中增加“法”元素
街道人大工委按照“八有”标准,积极巩固提升基层立法联络站建设成果。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为平台载体,充分利用营盘山“民法典主题公园”和街道综治中心“开门立法 ·广聚民智”平台、党群服务站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意见征询、立法调研等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在北广场通过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让广大群众熟悉民法典内容,真切感受到法典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全方位挖掘其在立法、监督、普法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采取驻站代表“接待+普法”形式,将立法意见征求和普法教育宣传同步纳入选民接待活动,立体化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讲好人大故事、立法故事,体现群众呼声,展示代表风采,全面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三是在代表联络站目标上融入“治”理念
作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城区集中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始终是街道工作的重心,要实现“稳得住、会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社区治理更是“五个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街道人大工委依托代表联络站积极搭建群众“自治”管理平台,有效推进人民民主全过程监督,提升安置点“五治”能力和水平。工作中,联络站充分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指导楼栋管理员广泛走访征求在家居民意见;对外出务工群众,积极利用楼栋微信群征求意见,并适时上报信息,有效提升了安置点社会治理效能,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针对安置点未成年人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特殊“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驻站代表积极利用走访选民和调研视察活动,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座谈会等抓好未成年人保护《两法两条例》和《安全生产法》的宣传,堵塞监管漏洞,筑牢基础防线,形成工作合力,有效预防不必要事件的发生。
柏杨林街道探索“双站”融合以来,不仅提高了人大代表及立法“三员”的履职能力;还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丰富了履职形式、拓宽了工作内容、畅通了反映渠道,切实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积极性。真正让“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络站”成为代表和立法“三员”联系群众的好桥梁、履行职责的好平台、学习交流的好阵地、听取意见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