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区人大:“345”工作模式 实现代表履职三个“为民”
今年以来,汇川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工作思路,用活履职阵地,贯彻“三个”始终,突出“四高”标准,聚焦“五个”民主,以“345”工作模式,对779名代表实行编组进站管理,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各类走访调研1.56万余人次,收集提出意见、建议1334条,为群众办实事600余件。保障代表为民用权、为民履职,恪守了代表为民本色,在推动重点工作开展、推动汇川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人大代表力量。
贯彻“三个”始终,确保代表为民用权
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人大工作,不断将各级人大代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和区委的要求上来;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保证人大工作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轨道上运行。
始终紧跟区委部署。区人大常委会坚持请示报告制度,不定期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开展情况,提请区委常委会研究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酝酿人大机关及人大街道工委组成人员,主动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坚持党管干部和依法任免相统一,准确把握党委决策与人大决定的关系,适时对预算调整、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作出决定决议,坚决有力地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汇川人民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始终对标对表抓落实。在工作中认真对照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小切口、深调研、找办法、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对照省委、市委、区委和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围绕工业经济、白酒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旅游、企业解困等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让各级人大代表在一线发挥作用,建立新功,实现工作安排与党委决策同频共振,与群众期盼同心合拍,确保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今年以来,全区共组织视察调研6次、执法检查3次,并通过区人大常委会会议议定重大事项11项,努力把区委的正确主张和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突出“四高”标准,保障代表为民履职
高标准建设代表联络站(室)。在区设人大代表联络服务中心1个、镇街设人大代表联络站14个、联络室37个,择优选取52名人大代表联络站(室)联络员专人专管,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建立起以全国、省、市代表为示范,区、镇代表为主体的五级代表同声发力的运行服务体系,组成7至13人不等的代表活动小组,聚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城市社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实实在在为群众、为企业、为社会办1件实事,既达到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又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同时,继续采取“线上+线下”两轮驱动模式,通过实行“人大代表在选区”履职机制,让代表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等活动,让代表在线上收集民意,线下面对面听民声、观民情,近距离回应群众关切,常态化接待选民。
高要求推进站(室)工作开展。审议下发了《关于深化代表联络站(室)常态化管理促进作用发挥的通知》,努力在“联络站(室)+”“互联网+”方面进行探索,在站(室)活动开展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创新,并根据代表的文化水平、个人特长,试行代表“亮形象、亮身份、亮职责”制度,对代表列出若干个“工作清单”,在每周“一走访两接访”,每月“一主题一调研”工作中推进工作落实和群众反映问题解决。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率先垂范,每人挂包指导两个镇(街道)并打造一个示范站(室),帮助挂包镇(街道)细化工作举措,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问题,通过示范带动,打造了一批亮点,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站(室)也实实在在为群众、企业和基层办了一批实事好事。
高质量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上海路街道乌江恬园社区党群服务站、人大代表联络室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有机结合,组建由专家团队、驻地单位、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人大代表参与的立法联络员队伍,使立法意见建议征集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民主。截至目前,已参与《遵义市违法建设治理条例》《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贵州茅台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等草案征求意见,共征集意见建议73条,其中提出的“有必要在法规中对损害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建议被采纳写入《遵义市城市绿化条例》第31条。
高定位建立工作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汇川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和规范新时代街道人大工作的办法(试行)》《关于深入推进街道居民议事会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深化代表联络站常态化管理促进作用发挥的通知》《关于开展“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工作方案》等,并试点建立“1+3”活动制度,即每月由各镇(街)指定1天为代表联络站(室)接待群众日,由1名代表轮值接待选民、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汇总1次群众意见建议进行交办、每季度召开1次代表联络站(室)工作例会,通报意见建议办理情况,形成代表联络站(室)100%覆盖、代表接访100%参与、群众意见建议100%回复工作效果。
聚焦“五个”民主,恪守代表为民本色
民主监督民生实事。我们紧紧围绕食品安全、社保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采取常规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点对点”开展调研,“小切口”开展监督,着力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让“人大督的”“政府干的”和“群众盼的”精准合拍。
民主协商民生实事。我们全面在街道推进居民议事会,在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室”“全过程人民民主工作室”、选配“网格员”,进一步拓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沟通渠道。我们结合政情通报会,探索推行“群众出卷、代表接卷、政府答卷、社会评卷”的“四卷”工作机制,实现了民情民意办理的闭环运行,走出了一条“党组织领导、各方联动、群众拍板”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新路子。特别是在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针对“辖区1万多人,老年人占比20%以上,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有的子女在外地更是照顾不到,部分老年人就餐成问题,健康被忽视,精神需要慰藉”的实际,通过组织人大代表一起,坚持不断建议呼吁,经过五年时间,在社区打造了1600多平米的养老服务驿站,现已投入运营,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更有盼头。
民主决定民生要事。我们通过组织代表视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票决民生实事,集中审议、投票决定,保障代表民主决策权;通过建立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建议督办等工作制度,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和群众参与人大监督工作和“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座谈会、评议会、听证会,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在每年的人代会上,均由人大代表票决出10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在全区初步形成了“群众选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发展格局。
民主参与基层治理。在基层示范点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载体,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认真开展人大代表进网格、巡网格活动,尤其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人居环境治理、邻里纠纷处置等方面,人大代表尽显身手,真正实现了代表履职与社区管理服务相融合、联系群众更便捷、群众参与更直接,叫响了“有事找代表、服务在网格”的工作品牌。
民主检验工作成效。我们围绕监督对象工作怎么样,人民群众说了算,人大代表来评判,督促“一府一委两院”用好权力、兑现承诺,推动政府决定权的有效行使,常态化开展群众站(室)“问政”代表实地“督事”“工作评议”等履职活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推行“五办联动”议案建议办理机制,推动建议办理从“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2023年141件建议全部按时交办并答复代表,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确保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联系更紧。今年区教体局在主办王云超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上海路片区教育资源扩容建设的建议”中,该单位结合《汇川区“十四五”教育布局规划》和上海路片区教育资源、汇川区第一小学实际,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743万元,用于对汇川区第一小学同济校区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为上海路片区新增24个教学班、1080个小学教学学位。同时,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严格要求新建居住小区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将新建或改造中的东都师院府楼盘、干田棚户区改造项目、荷花池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幼儿园同步纳入规划建设,改造完成后,将新增4所幼儿园、45个幼儿教学班和1350个学前教学学位。
历史昭示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汇川区人大常委会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认真学习宣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依法履行职责,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