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人大:成立助侨工作室,当好侨界人士和侨资企业的娘家人
自2021年6月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首个授牌的“助侨联系点”——贵州香港(独山)合作园区挂牌以来,独山县人大常委会为更好服务侨界人士和侨资企业,采取“123”工作举措推动助侨服务工作,为侨商侨企纾困解难,把助侨服务作为打造“贵人服务·黔山独到”营商环境品牌的有效载体。
“123”工作举措具体为:“1”是成立一个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任组长,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助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相关侨务工作,积极协调县属各部门为侨商侨企排忧解难;“2”是以贵州香港(独山)合作园区“助侨联系点”和县人大常委会“助侨工作室”两个平台,加强与侨商的互动交流,切实解决侨商侨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是建立健全县人大常委会领导联系侨资企业制度、服务走访侨资外资企业制度和月调度季通报工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开展常态化入企走访,及时掌握侨商侨企生产经营动态,倾听企业合理诉求和建议,组织有关部门针对侨企诉求提供帮助,将具体情况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
独山县现有侨胞31人,侨眷49人。共有外资侨资企业16家,涉及制造业、房地产、农业等行业,带动就业3500余人。2021年侨企总产值7.18亿元,侨企外贸进出口1464万美元。2022年1月至6月,侨企实现产值3.71亿元,利用外资33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718万美元。
独山县人大依托“助侨联系点”联系侨界代表、人事及侨资企业,加强上下联动、横向配合,着力抓好问题排查、问题解决和闭环管理,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侨资外资企业在办厂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工、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为进一步服务好侨企外企,让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得到快速响应,独山县人大常委会在“助侨联系点”的基础上成立了助侨工作室。侨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到工作室来寻求帮助,由县人大常委会协调职能部门帮助解决。
针对一些情况复杂的困难,独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联席会议,邀请企业和相关部门一起开会协商解决。如果问题和困难在县级层面无法解决的,则又通过助侨联系点反馈到省人大外侨委帮助解决,形成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
为降低侨企外企的沟通成本,独山县人大常委会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服务走访企业制度。将16家侨资外资企业具体明确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各副主任负责走访联系,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台账,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对落实情况进行调度和跟踪。
县人大常委会要求每名领导干部原则上每季度走访服务联系企业1次以上,对企业解决困难提供支持。对企业反馈的问题能由所属辖区解决的,督促及时办理;不能独立解决的,及时上报到“助侨联系点”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及镇(街道)解决。充分发挥人大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图、视频: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杨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