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合力
乌当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抓好“两个建设”、探索“三个模式”、构建“三个平台”,将“高质量发展”与常委会工作有机结合,从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畅通民意渠道等方面入手,围绕区委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合力。
抓好“两个建设”,夯实履职平台
以构建完善的“领导、决策、执政、服务、保障”五大机制为目标,以区乡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制定《区乡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巩固年工作要点》,完善修订各项制度60余项,进一步规范决定、任免工作程序,完善监督工作机制,深化代表履职管理,加强基层人大队伍建设,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夯实了基础。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建设“1133”平台,即一家(代表之家),一厅(民主议事厅)、三室(代表接待室、民意收集室、代表谏言室)和三栏(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公开栏、区级实事办理结果满意度测评情况公开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公开栏)。
探索“三个模式”,提高监督实效
对人对事监督融合互通。从法律角度和工作实际出发,探索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监督工作的有效形式,切实强化干部任后监督成效,先后出台《“一府一委两院”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报告履职情况的办法》《工作评议办法》,开展对区卫生健康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等4名政府部门“一把手”的述职测评,对区自然资源局开展工作评议,推动人大监督由监督“事”向监督“人”和“事”并重的工作转变。区乡两级监督联动互促。坚持全区人大上下联动“一盘棋”,把人大街道工委建设和工作纳入区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整体目标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完善日常运行对接机制和工作同步机制,整合区乡两级人大监督力量,开展联动监督,共享监督成果,形成监督合力。印发《人大街道工委工作职责》,深化和拓展街道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等职能。两次审议表决协同互联。印发《乌当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处理办法》,创新实行“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审核意见”机制,形成了从审议意见(评价意见、决议)形成、交办、督办、办理结果满意度测评的闭环监督链条。主任会议适时听取部门研究处理和落实情况报告,常委会对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票决。
构建“三个平台”,畅通民意渠道
构建特色履职平台。建好用实“东风镇市级立法联系点”、企业代表联络站、“智慧人大”等特色履职平台,广泛开展视察调研、接访走访、居民议事会、立法议事会等活动50余场次。创新设立“码上办”网上群众意见办理板块,建立收集民意、分类处理、结果公开流程,完善群众意见办理链条。完善街道居民议事会制度,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丰富街道人大的民主实践,促进街道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构建服务联系平台。落实执行好以“主任会议成员联系常委会委员,常委会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主任会议成员联系上级代表,各专工委对口联系专业代表”的“五联系”制度,使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延伸到最基层,做到联系工作覆盖基层一线和专业人员代表、覆盖常委会各项工作。构建全覆盖阵地。持续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室、点)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在8个乡镇、5街道设置84个人大代表联系点,实现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小组三级层面全覆盖。立足“站、室、点”,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激发基层单元新活力,为助力“美丽乌当·活力新城”高质量发展新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