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人大常委会:拓展“一二三四”新思路 激活“多元共治”新动能
今年来,开阳县人大常委会充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四下基层”的任务要求贯通落实到人大工作全过程,着力拓展“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推动人大系统干部和各级人大代表带着使命、带着课题、带着对策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奋力激活“多元共治”新动能,作答“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考卷。
秉承“一线工作”理念,组织代表下沉基层排忧解难
县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调查研究基本功,运用一线工作法强化代表工作,切实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具体成效。
一是深化实践双联机制,当好群众的代言人。明确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5至7名人大代表,围绕人大及“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向代表问计问策,及时解决代表在履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代表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入户联系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听取选民意见建议,为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奠定基础。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76名来自基层一线代表围绕“一线难题”“一线困扰”提出建议,用心用情为群众代言。
二是认真开展月度工作,当好群众的暖心人。认真探索代表按月推进履职任务机制。如确定10月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月”,组织代表重点围绕“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和谋划,开展专题调研或集中视察活动,让代表在一线了解项目推进,在一线收集社情民意、群众诉求,为代表准确审议“民生实事”奠定基础。12月为“人大代表集中述职月”,组织代表向常委会和选民现场述职,实行现场问答、现场测评、现场反馈,充分激发选民暖心感受,有效推动述职成果向履职实效转化。
三是探索组建专精小组,当好群众的解忧人。围绕服务“四化”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为载体,探索在西部工业乡镇建立工业代表小组开展“建设千亿园区,代表在行动”活动,在南部旅游乡镇建立文旅代表小组开展“发展全域旅游,代表在行动”活动,在北部、东部农业乡镇建立农业代表小组开展“做大富硒产业,代表在行动”活动,在县城街道建立城镇代表小组开展“建设特色县城,代表在行动”活动,让代表深入群众、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助推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四是推动赋能基层治理,当好群众的守护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人民群众的优势,积极探索“人大代表+网格员”“人大代表+执行员”“人大代表+调解员”的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新路径,常态化组织省市县乡四级代表走进基层、深入网格、联系群众,主动融入社会基层治理,广泛听取社情民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让代表活动在一线开展、民意在一线收集、监督在一线进行、风采在一线展现,有效发挥代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用好用活“两大阵地”,推动代表线上线下履职齐驱
县人大常委会以“线下平台全覆盖”和“线上履职零距离”为目标,实行线上线下双向发力,进一步拓宽代表履职途径,打通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持续规范化建设线下代表联络站,让履职“接地气”。充分结合实际,综合考虑人口和代表分布、方便群众等因素,及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室)的工作方案,推动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18个、代表联络室74个,覆盖各级人大代表1285人。联络站(室)严格按照建设内容、外观和样式,制定修改完善工作职责、活动制度、社情民意收集办理流程图等,严格控制上墙内容和标准,确保规范有序、简洁清爽。今年以来,我们以“推动代表履职更便捷,履职成效更明显”为目标,在用好用活全县92个代表联络站(室)的基础上,支持冯三镇四坪村、花梨镇花梨村等5个代表联络室率先启动代表活动阵地示范点建设,组织全县240余名各级代表常态化进站(室)履职,接待群众536人次,收集意见建议 98条,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139件,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逐步打通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将代表联络站(室)打造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更好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更广倾听民声民意民智。
二是持续数字化建设线上代表联络站,让代表“向云端”。建好用好“一站一号一平台”(贵州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开阳人大”微信公众号、开阳县智慧人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宣传智能体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故事。今年以来,“开阳人大”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有特色的新闻报道,刊发重点人大工作、群众关注热点80余篇,深挖人大代表背后履职担当故事20余篇,发出“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系列号召2件,生动展现人大重要履职活动、工作成效和代表履职风貌,不断增强人大工作整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通过“代表网上联络站”“智慧人大”平台对代表议案建议的提交、审核、交办和承办单位办理情况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信息化、透明化,方便代表实时查询掌握议案建议办理动态,通过系统自主分析、预警追踪,促使人大监督从事后监督转向全过程监督,从定性判断转向量化评价,实质性打通人大与政府、司法部门的联动渠道,逐步实现人大监督的实时化、智能化。2023年代表议案建议128件已全面实现线上答复办理,办结率、答复率均达100%。
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强化代表履职约束激励保障
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完善科学合理的代表激励与约束机制,着力打破代表履职“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好干差没区别”状况,更好保证和促进代表工作高质量开展。
一是持续深化拓展代表培训机制,让代表履职更有潜力。研究制定代表履职培训工作方案,对代表学习培训内容、方式、保障、考勤作出明确规定,实行以县级+乡级代表培训班的“两级培训”机制,以及“理论式+分享式+现场式+独立式”的多元方式,按照“代表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年度培训“菜单”,代表按需“点菜”,切实增强代表整体素质,提升基层代表政治理论素养、业务工作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助力代表高水平、高质量履职。
二是持续深化拓展代表活动机制,让代表履职更有活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为主线,每年组织代表至少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两次主题活动,深入践行和拓展“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载体”“一年一批成果”,先后组织开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民生福祉改善”等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在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1主线+N主题”代表活动机制,推动代表履职更积极、联系群众更主动。
三是持续深化拓展代表履职机制,让代表履职更有动力。持续完善代表依法履职约束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代表履职管理办法,对代表参加会议活动、代表视察调研、建议督办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为代表履职定方向、立标尺、划红线,进一步加强代表履职管理、规范代表履职行为。同时,制定完善各项履职考评办法,对代表履职进行量化考评,作为代表交给群众的“成绩单”,用以激励、提高代表监督行权积极性,促进代表把履职“压力”转化为履职“动力”。
全力推动“四化发展”,发挥代表助推高质量发展作用
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注重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组织和动员各级代表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动代表助力打造“储能之都”的发展名片。组织代表深入践行工业监督“一三五三”工作法(即:围绕“一个心”:坚定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做到“三个准”:选准监督重点定议题、找准监督方向解症结、用准监督措施提建议;突出“五聚焦”:聚焦发展规划强监督、聚焦园区建设强监督、聚焦招商引资强监督、聚焦营商环境强监督、聚焦转型升级强监督;致力“三个促”:抓好代表履职促发展、落实县委安排促发展、做好审议决定促发展),对项目建设“难点”“卡点”问题持续跟踪监督,做到企业有询问、有困难,政府有答复、有结果,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同时,发动工业领域代表勇担当。磷化集团李红林代表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和愿景目标,聚焦开阳县打造中国储能之都的规划及定位,坚持“三赛道+双路径”发展,积极落实“强省会”战略行动和“工业倍增”行动计划,聚力打造新能源前驱体产业基地,助力开阳工业高质量发展。胜威凯洋马磊代表认真践行“两山”理念,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全力打造“钛-磷-硫-铁-钙-氟-锂”全资源绿色循环产业,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用责任诠释人民代表的使命担当。
二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动代表助力做大“生态魅力”的城市名片。组织代表持续强化规划建设和文明创建监督力度,认真做好城市规划审查和文明创建检查工作,促进城市精品化、精细化、精致化发展。同时,发动城建领域代表善作为。县发改局宋洪梅代表坚决扛起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责任,充分履行综合协调职责,主动加强与住建、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等部门通力协作,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努力形成加快推进开阳县新型城镇化和“三改”工作的强大工作合力。县三小杨辉娥代表高度重视教育均衡问题,建议在实施“一圈两场三改”项目中,盘清教学资源,有序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助推集中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质量提升,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三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动代表助力唱响“富硒之乡”的农特名片。组织代表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发动代表紧盯农村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小组调研、联组视察等多种监督方式,全力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农村“五治”推进和乡村振兴发展齐抓共管、取得实效。同时,发动农业领域代表作表率。久场村刘勇代表带领村党支部采用“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食用菌基地年产值800万元,解决150人在家就业,辐射带动附近3个村,还因地制宜发展了冷凉蔬菜、猕猴桃、哈密瓜、茶叶等近3000亩,推动乡村振兴步伐越迈越稳。硒谷科技李飞代表远赴千里投身开阳富硒产业发展,与农投合作成立的贵州硒谷作为开阳富硒特色产业的引擎项目,所承载的“五线一中心”(高硒食品原料、高硒营养强化剂、富硒含片、富硒代餐粉、高硒饲料五条生产线及贵州省富硒产品研究中心)已成为开阳县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形成富硒产业集聚、打造百亿特色产业的关键支撑。
四是围绕旅游产业化,发动代表助力擦亮“硒养开阳”的旅游名片。组织代表深入实地察看,重点关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和乡村旅游建设领域发展,全力支持“硒养开阳”品牌创塑。同时,发动旅游领域代表争先锋。县文旅局程华代表充分发挥富硒、生态、康养、极限运动等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瞄准露营游、短途游、研学游等新风口,围绕文旅消费核心要素,推动将各类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避暑度假、农旅观光、山地运动等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水东乡舍陈虹池代表以“三改一留”模式(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自留地经营权,采用“622+1”利益联结机制(经营后市民分红60%、农户分红20%、公司分红20%、公司收入的10%分配给属地村集体),加快推进“百千万”计划,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下一步,开阳人大将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持续深化拓展“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不断激活激发“多元共治”更大动能。(撰稿人:刘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