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施秉县人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州人大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路径,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向纵深发展。现将调查研究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和深化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作出系统精辟的阐述,鲜明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个明确”之中。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内涵,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这是全主体、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的民主新形态。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到系统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全面部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从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到省委和州委、县委分别制定实施意见,都充分彰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作为基层人大,必须全面学习、系统贯彻,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二、施秉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条件
(一)根植县情实际。全县辖5镇3乡76个村(社区),户籍人口17.90万人。2021年登记选民14.02万人,划分县级选区81个,乡级选区195个。现有各级人大代表676名。2023年起,依托8个乡镇代表联络站、14个村代表联络室,探索设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室(以下简称“实践站室”),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努力筑牢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石。
(二)贯彻民主理念。施秉县人大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体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民主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制定印发探索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室(试点)的工作方案,定期研究部署、稳步推进实践站室建设工作,把民主理念贯彻和体现到具体工作中。
(三)打造实践载体。把代表联络站(室)建设与实践站(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拓展代表履职阵地,采取“常态+创新”丰富代表履职活动,密切代表与选民的直接联系,着力将代表联络站室打造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平台和载体。截止目前,全县试点建设集宣教、研习、实践、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8个、实践室14个。
(四)探索规范制度。明确实践站室人员配备及其职责,建立完善工作流程、代表小组活动、代表视察、网格化联系选民、接待选民、代表述职、民情民意收集反馈等制度。规范开展代表进站履职、民主协商议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听民声等工作,示范点常用、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常进、民生实事常办。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探索
(一)坚持党的领导,民主选举规范有序。人大换届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直接、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2021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人大的具体指导下,施秉县人大全面贯彻落实选举法,依法确定选举日、科学划分选区、分配代表名额。经过动员部署、集中培训、摸底调查、选区划分、选民登记、推荐提名、酝酿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工作程序,选民投票选出新一届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让广大选民亲身经历了一次生动的民主实践。
(二)坚持广泛参与,民主协商有效管用。依托实践站室,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渠道,促进代表与群众深度协商互动、充分表达意见、广泛凝聚共识。乡镇人大以实践站室为纽带,以“线上+线下”、“站内+站外”、“流动+固定”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的民主表达机制。2023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进实践站室工作650人次,接待群众1840人次,反馈社情民意487条,协商解决问题443个。
(三)坚持群策群力,民主决策科学高效。每年邀请40名左右基层人大代表和30名左右公民代表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提升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围绕全县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作以及群众关注,以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以及进园区访企业等方式,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乡镇组织代表和群众参与项目实施论证、管理、监督等过程,把民主贯穿于决策实施全过程。
(四)坚持守正创新,民主管理成效显现。丰富代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方式,为人民群众管理各项事务探索实践路径。创新开展代表巡查巡访,先后组织30余名代表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巡查巡访3次,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助力提升城镇精致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建立民生微实事清单,选取群众急需、短期能办、投入不多的20件代表建议,邀请代表参与办理、落实的过程。乡镇人大组织代表和群众对村务、饮水、环境卫生改善、矛盾化解等公共事务参与民主管理。
(五)坚持问题导向,民主监督提质增效。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报告、专题调研等法定监督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对听取的“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公开测评结果,把“民主”贯穿于人大监督全过程。每年对6个左右的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评议,促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提高效能。
四、探索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热切与基层民主氛围不浓的矛盾。实践中,群众除了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较为普遍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环境、氛围依然较为缺乏,民主权利未得到充分行使。基层人大代表履职,也未能完全达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目标要求,与《代表法》、《监督法》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基层民主意愿强烈与平台搭建不多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快推进,群众对民主参与村、社区、企业等事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代表履职平台、渠道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践中,乡镇人大在组织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民主管理、参与人大代表述职评议等方面除了召开会议这个单一方式外,搭建的平台、设立的渠道不多。
(三)利益诉求表达较多与阵地作用发挥不足的矛盾。实践站室是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践行发扬民主的重要渠道。但在实践中,对实践站室的功能、作用、定位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不高。“联系群众、收集民意、解决问题”的渠道仍然较窄,阵地作用发挥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平台载体,拓宽民主参与渠道。认真落实“双联系”制度,大力推广“代表+网格”工作制度,每名代表固定联系10户以上的网格户,方便代表与群众联系说事。乡镇设立人大代表收集信息平台,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平台提出意见建议,人大代表收集并转办、督办,选民留言“码上说、码上回、码上办,”让人民的事人民提、人民议、人民定。
(二)围绕事前事中事后,增强民主监督质效。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方位监督机制,实施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四单”工作法,做到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协商、全流程知情,使监督工作精准有效。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丰富公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和渠道,提升参与便捷化、智能化水平,使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民主民意表达的“直通车”。
(三)发挥实践站室作用,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介和新媒体,加强对实践站室的宣传,提升群众知晓度。推行代表进站室履职“六要”工作法,即进站人大代表要保证规定的履职次数和时间、要在选区联系10名以上群众,要提出一条以上建议,要解决一个以上问题,要办理一件以上实事,要参与一次集体活动,实现进站履职常态化。(作者:欧世兵 施秉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中心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