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人大常委会议题调研组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红水河上游南盘江、北盘江两大支流交汇的夹角地带,地处东经 105°27’-106°12’、北纬24°38'-25°19'之间。东与望谟县隔北盘江相望,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乐业、隆林三县隔南盘江交界,西与安龙县接壤,北与贞丰县相连。南北最大距离73千米,东西最大距离 76 千米,辖区总面积2598平方千米。
西北部峰顶标高在1300-1500米之间,中部峰顶标高在700-1000米之间,南部及东部河谷地区峰顶标高在301-1400米之间。最高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01米。县境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性红壤、红褐色土、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灌淤土、灌淤土、水稻土10个土类及其27 个亚土类、59个土属、94个土种。由于受气候、地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海拔1634~301米的垂直带谱上,土壤类型依次排列为:黄壤一红壤一砖红壤性红壤一红褐色土;在水平方向分布上,具有显域土与隐域土相间成复区分布的特点。红壤是县内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较为广泛。丰富的土壤类型为中药材的发展和开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县域内,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植物类药材主要有菌灵芝、山药、茯苓、麦冬、附子、牡丹皮、瓜蒌、天花粉、紫菀、板蓝根等200 余种。
册亨县依托优势地理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本文重点聚焦册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采取的措施等主要内容开展专题调研,以期对册亨县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指明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与品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中药材
30818亩,其中林下种植19621亩。种植以艾纳香、大通草为主,艾纳香种植面积达17256亩、大通草种植面积达5412亩。以黄精、天门冬、灵芝、淫羊藿、金银花、大果木姜子、砂仁、博落回、杜仲、板蓝根、山茱萸、重楼(七叶一枝花)、广藿香、丹参、牡丹、菊花、芍药、三七、黑人参等品种为辅,全县共种植8150亩。
(二)产业分布情况。艾纳香主要分布在双江镇八望、坝布、坝麦、平华村,岩架镇板弄、弄应村,百口乡坝或、弄丁、洞里村;大通草主要分布在双江镇双江、坝布、纳院、平华村,丫他镇田坎、八窝村;黄精、天门冬主要在双江镇平华村;灵芝主要在秧坝镇福尧村;淫羊藿主要分布在双江镇双江、纳院、顶肖等村;芍药、黄精、白芨、菊花、三七、重楼、黑人参在纳福街道秧箐村商品林下套种。坡妹镇、冗渡镇等地群众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种植少量中药材。
(三)经营主体及投入情况。全县现有100亩以上种植大户26户、合作社4家、龙头企业2家。其中引进的贵州丰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初加工艾纳香,年加工艾纳香鲜叶5000吨以上,可实现年产值2050万元;本地企业贵州省册亨县大健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灵芝年加工50吨,年总产值800万元。
2019年以来,共投入中药材产业资金2522万元。用于发展艾纳香、灵芝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取得的成效
2023年累计种植中药材20774亩,年产量约15560吨,年产值约12105万元;2024年累计种植29412亩,年产量16700吨,年产值约12962万元,同比增长41.58%、7.32%、7.07%。近年来,全县新增面积10044亩,其中艾纳香和通草新增种植面积迅猛,分别新增9449亩和4580亩。新增中药材品种有大果木姜子、菊花、芍药、三七、黑人参、广藿香、丹参、白芨等。全县中药材共惠及农户5000余户18600人,户均年增收2.59万元以上。2023年以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及品种均有所上升,群众自发性种植积极性较高。
目前,全县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明显,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产业发展前景空间广阔。2020年、2022年、2024年,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授予贵州丰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艾纳香、黄精、天门冬为“定制药园”,授予册亨县布依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黑福灵芝1号为“定制药园”,授予册亨县八望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艾纳香为“定制药园”。2022年、2023年,贵州丰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艾纳香年销售额达400万元以上、贵州省册亨县大健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灵芝年销售额达400万元以上。州农业农村局分别授予上述两家公司为“黔西南州州级龙头企业”称号。2023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册亨县灵芝黑福1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
三、存在的问题短板及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种植引领不够。册亨县耕地以山地为主,基础配套设施较差,还存在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水利灌溉等能力不足问题,不能满足中药材发展的需要。一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标准化、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加之我县山高坡陡,受地形地貌条件限制,产业路、灌溉水池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中药材种植零星、分散,合作社、种植户等难以集中经营管理和采收,企业(农户)种植成本较高。二是种植科技含量不高。以群众自发性种植为主,农户缺少专业化、科学化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未形成科学化种植和经营管理理念,管理较为粗放,导致中药材长势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入,存在一定的行业风险。
(二)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还需加强。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存在无规划支撑以及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一是规划与引导缺位。在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上,缺乏统筹的种植规划和久久为功的发展规划。未对本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分层分类对我县地域特点、林业资源、药材分布等资源条件进行充分考量,对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与产业发展方向不够明晰,导致全县中药材种植呈现出分散、无序的状态,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与产业集聚优势。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进程中,县人民政府目前尚未出台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扶持政策,使得中药材种植户与相关企业得不到扶持,探索推进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未真正落地见效,特别是对一般户的产业扶持未配套相关政策,一定程度影响了老百姓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中药材产业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在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研创新、市场推广、示范种植、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资金投入不足,中药材发展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中药材产量和药材品质难以满足产业现代化发展和中药材市场的需求。
(三)产品附加值低,产供销链条缺失。从全县种植中药材来看,除公司运作管理相对规范外,其他种植农户仅靠政府给的一定补助,没有更多投入,只种不管,失管弃管现象突出,低产、低效造成产量不高,同时也没有形成品牌。一是种植效能低下。农户种植随意性大,种植技术普遍落后,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管理,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带动效率脱节。缺乏品牌龙头企业带动,存在企业发展与农户种植各自为阵,缺乏精深加工链条,中药材产能低下,成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供销链条缺失。三是销售渠道单一。过度依赖二手商贩销售,部分药材有市无价,没有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区域性知名品牌,未打开终端销售渠道,存在产品滞留或低价出售的现象。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积极谋划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我县中药材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也是正走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核心时期,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县人民政府在安排资金上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是积极争资争项。紧紧围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国家、省、州项目支持,合理规划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精准定位中药材发展市场,加快补齐项目规划、基础设施、技术培训等短板弱项,逐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地标化、产业化。二是强化资金监管。积极探索和建立中药材项目发展基金库,充分发挥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国联通定点帮扶资金等作用,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全面融入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五大振兴”战略,充分调动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合作社+农户”“党员+”发展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配套解决部分产业路、林区路,有效降低中药材种植和运输成本。
(二)加大扶持力度,做好规划布局。委托具有一定实力的咨询公司,在全县符合种植中药材的区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规划产业布局。立足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与林地资源等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材产业规划,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形成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好“双江百里药谷”“西南油茶科旅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艾纳香、灵芝、通草、淫羊藿等适宜我县种植的品种。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加快形成种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产业经营体系。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系列针对中药材产业的优惠政策,如在财政资金、金融信贷、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从相关项目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基地管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推广、营销宣传、药农技术培训等药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坚持标准化做特做优做精册亨中药材产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三是拓宽产业扶持。按照“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抱团发展、金融信贷等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建立配套扶持政策,优化市场营销环境,积极培育和扶持中药材产业致富带头人和龙头型企业,逐步建成聚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集散地。四是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省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中医药大学帮扶契机,积极向省中医药管理局申请,帮助协调将我县中药材产业纳入全省规划,争取获得更多政策扶持,为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科技引领。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种植培训。深入实地调研,了解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邀请高等院校、研究院相关专家、团队实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标准化、科学化种植,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二是统筹部门力量。精心组织农业、林业、卫健、环保等部门专家不定期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户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引导农户走科技种植致富之路。
(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药企入驻册亨建设药材基地和精深加工,积极开拓市场渠道,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支持现有药企技改升级,开发药食同源、康养等新业态,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强化品牌建设。利用授予的荣誉称号,加强对册亨县中药材品牌的策划和创建,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册亨特色的中药材品牌。并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举办中药材文化节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提质增效。三是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对接全国中药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与终端药企对接销售,提高产品价格,稳定农户增收,不断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推动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作者:册亨县人大常委会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