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人大:持续监督激活茶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为全面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石阡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县委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连续四年锚定茶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与痛点,以“精准调研破难题,聚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推动石阡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
持续跟踪推动基地做优
作为石阡县主导产业,茶产业历经多年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其中,石阡苔茶作为全省三大名茶之一,茶园规模最高达43.6万亩,直接关系着11.6万茶农的“钱袋子”,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承载着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重任的产业,始终是县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核心关注点。
自2022年起,石阡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监督重点议题。四年间,通过专委会日常调研与常委会集中调研相结合的模式,组建调研组深入五德、聚凤、本庄、龙塘、白沙等17个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走访了70余个各类茶园、茶场,广泛听取工作汇报,与茶农面对面交流、和茶企老板座谈、同茶技人员探讨,全面收集茶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
调研中,大部分群众认为石阡发展茶产业以来,随着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茶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短板:部分茶园因厂房距离远、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受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部分茶园出现弃管撂荒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县政府工作报告,并在调研报告中针对茶园管护和茶园规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强化茶叶加工企业管理,推进低效茶园改造提升,鼓励大户流转弃管茶园管理,推广有机茶生产等建议。
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建议意见,大力盘活荒废茶园,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产业。同时,围绕壮大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弘扬茶文化等监督重点,推动出台了《石阡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3年)》,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四年间,石阡茶产业通过茶园改造、做优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了产业规模化与标准化发展。建成1万亩茶园标准化管护措施示范基地,大中型规模化管护基地增加至5个共2万亩,建成标准化碾茶专用基地1个1000亩,推动茶园基地向高价值原料基地转型。2024年,以生态苔茶为主导产业的石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今,部分龙头企业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如祥华生态茶业的碾茶、良友现代农业的白茶等项目效益显著,茶农通过订单合作,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本庄镇茶叶大户感慨道:“以前单打独斗,没有设备,只能生产大宗茶,一亩茶收入仅2000多元;现在跟着企业标准管护、销售茶青,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
全域监督推动生产提质
茶叶种植规模得到保障,如何提升加工生产水平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石阡县人大常委会紧扣群众增收需求,聚焦茶产业加工、生产环节,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着力打好监督“组合拳”,督促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茶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当前,石阡县虽拥有180家茶叶加工企业,但省、市、县级龙头企业仅48家,多数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属小作坊和家庭作坊,设备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形不成龙头带动。
调研组走访了全县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50余家,发现坪山乡、龙井乡等地存在加工盲区,茶叶生产加工难。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大宗茶下树难;茶叶加工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高;茶技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石阡茶产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瓶颈。
如何破解加工、生产瓶颈,调研组提出了紧盯市场需求,科学开发夏秋茶资源;以大企业引领生产,统一生产标准与品牌标识,推动茶叶抱团式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茶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等14条建议。
截止目前,通过贵州苔茶集团整合全县茶产业资源,与20余家民营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建成了名优茶初加工中心、名优茶精加工中心及大宗茶初、精制加工中心等加工体系,进一步扩大加工规模、保障产品质量。如今,石阡茶产量逐年递增,大宗茶下树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全县茶产业加工、生产环节持续向好。在人大持续监督与政府全力落实的协同推进下,石阡茶产业产能显著提升,产业产能显著提升,生产环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整合资源推动多元发展
“石阡苔茶的宣传力度如何?”“品牌打造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接全省“三绿两红一抹”的茶产业发展定位?”,今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围绕《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再次深入苔茶集团及重点茶企,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持续跟踪2022年以来生态茶产业整改提升情况,聚焦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领域,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弃、效果不明显不撒手,确保将石阡苔茶文化品牌做得更精、更优、更响。
今年,县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产销互助机制,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实现库存互通、订单共享”“加强品牌管理运营,统一质量标准与品牌标识”“打造苔茶文化一条街,开发茶主题民宿与研学项目,推动茶旅融合”等意见建议交县政府研究办理,以高质量成果助力石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让片片绿叶变为了“金叶”。
为提升监督质效,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茶产业链健康发展监督意见提出、处理、回应、跟进、反馈的工作闭环,通过“专题调研—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满意度测评”,促进整改落实到位,以实际成效让人大监督更有韧劲、更有刚性、更有质效。在县人大的监督推动下,石阡县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政府积极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新业态,年均吸引游客超2万人。如今,茶产业已成为石阡县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2025年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石阡苔茶品牌价值达17.53亿元。目前,石阡苔茶注册有企业子品牌商标80余个,苔尊、华贯阡纤美人等品牌产品先后获得世界绿茶博览会金奖、贵州名牌产品、黔茶杯金奖等各类奖项40余个。
石阡茶产业的销售渠道也日趋多元化,与抖音、天猫等电商平台合作,推行“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将石阡茶产品销往各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苔茶集团每年与隆泰集团签订1000吨大宗茶订单,良友与中茶集团建立白茶系列攻线等,在省外多地开展石阡苔茶专卖店50余家,发展经销商80余家。
正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宽忠所言:“石阡茶产业凝聚着多年发展的心血,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拧紧监督链条,用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这一片片“小绿叶”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叶子”,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来源:石阡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