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聚焦高质量发展 德江人大这样发力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绿色的社区,文明的风尚,有序的布局,整洁的街巷,欢快的乐曲,多彩的灯带……让居住人口达2万多人、地处县城的德江县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每天夜晚成为当地人们夜生活休闲选择的一处打卡地。在文化活动广场、夜市烧烤一条街,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欢歌笑语,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国泰民安的岁月静好、盛世繁华的人间烟火气。而这份热闹、欢欣的背后,是德江县各级人大代表聚焦“发展夜间经济提振社会消费”关注民生建议的持续发力。


德江县人大组织代表视察机场路建设情况。


眼下,过去让群众有顾虑的社区夜市经济的治安隐患、交通拥堵等问题没有了。布点设防、警力巡逻、业态丰富,通过车巡、步巡、视频巡“三管齐下”,闪烁的警灯成为市民最安心的“背景灯”;同时,社区“夜校”,让人们白天上班、晚上“充电”,为夜经济注入别样活力。

如今的楠木园社区夜晚,烟火气与安全感交织构成温暖图景,夜市摊主罗先生笑着说:“现在治安好、秩序顺,客人来得放心,我们做生意踏实,收入也比以前更好了”。

从夜市繁华到民生改善,从道路焕新到文旅兴村,德江县人大代表用一条条“接地气”的精准建议、一次次“钉钉子”的监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文化资源变成发展动能,让“为民履职”落到实处。正如群众所说:“代表把我们的事放在心上,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德江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聚焦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紧扣推进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市域副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突出监督质效,实现便民有效,回应群众所盼,持续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器,不断彰显德江人大的新担当、新使命、新作为。


紧扣发展主题,突出监督质效不放松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开车都得避坑,骑电动车更没法走。现在沥青面平整,停车画线清楚,道路干净顺畅。两旁绿化亮化了,开车、走路让人心情爽快。这真是做了一件民生实事。”家住长征路的市民冯先生,看着改造一新的长征路,难掩笑意。这条全长2公里的道路,不仅是连接城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路面破损颠簸、排水不畅,不仅影响出行,更拉低了城市颜值。


组织代表视察文明城市创建情况。


十多位县人大代表在进社区网格了解到相关问题后,联名提出了长征路绿化亮化美化维修养护建议,随后,县有关部门将该路段亮化美化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清单。从规划到施工,代表全程跟踪监督,推动优化设计、环保优先,同步提升景观、标识标线完善。如今,长征路既是城区的“民生道”,也干净、通畅了。而这样的实践并非个例,一件件民生实事,在代表们建议推动下加速落地,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时时刻刻关注每一桩民生事,是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和广大人大代表执着的追求。心系民生、积极行动、落地见效、实现群众所盼所愿,是他们履职尽责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行使监督权,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聚焦发展定位,健全“一心五城”建设体制机制,完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枢纽之城、商业之城、产业之城、教育之城、绿色之城,依法履职,主动作为,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力德江高质量发展。

“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抓大班额化解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统筹调度,采取‘建、调、控’等措施,优化全县教育资源配置……”。近日,在德江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县城区学校大班额化解情况,委员们对政府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助力“教育之城”建设的举措表示满意。

2025年初以来,德江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推动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抓监督。聚焦区域中心,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落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情况的报告;聚焦枢纽之城,组织对“枢纽之城”建设推进情况和部分重点工程开工和建设情况开展视察;聚焦商业之城,组织对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指标所涉对象统计和消费情况、外贸、房地产运行和全县引资项目落地等情况开展调研;聚焦产业之城,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等情况的报告,组织对农业产业招商及运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的调研;聚焦教育之城,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民办教育发展、城区学校大班额化解等情况的报告;聚焦绿色之城,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任务、玉溪河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对城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城区公园绿化管理情况开展调研。还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了“强村富民”示范点工作、新增耕地补充及管护利用等情况开展调研,围绕粮食生产开展了坝区农业专题视察。

“‘十件民生实事’提出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完成长丰、荆角等6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该项工程尚有2870万元资金缺口。请问,将如何确保如期建成运行?”


参会代表踊跃发言。


日前,在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十件民生实事”专题询问会议上,询问更是“热辣”。

一问一答,反复追问,现场氛围“辣味”十足、直击“要害”。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直面问题、不遮不掩、实事求是,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更是让现场显得十分严肃。

在现场,接受询问的交通运输局局长殷修杰表示:“这样的现场询问就像一场‘赶考’,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虽然现场压力很大,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也更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对“十件民生实事”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关键在于“改”。通过专题询问的方式,建立跟踪回访清单,强化问题督办整改,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十件民生实事”的兑现和落实。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便民有效再提升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同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人大代表联络站是民情民意的窗口,更是人大代表服务人民、接受人民监督的履职阵地,是承载民主的连心桥。不拘于一间会客厅,不限于一张会议桌,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让人大代表有机会、有方法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贴得更紧,为人大代表履职赋予新动能,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德江县人大常委会举办《贵州省自然灾害防治条例》讲座现场。


“有了街道人大工委新时代代表工作室这个平台,打通了园区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紧密了行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在该县玉水街道位于经开区的新时代代表工作室,前来参加代表工作室经验交流与共享活动上,新寨社区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陈爱芬如此说。

今年5月,德江县玉水街道人大工委创新实践,与贵州德江经开区企业联手,由贵州洋山河集团提供办公场所,建成了新时代代表工作室,为服务经开区企业发展搭建了平台。组织代表开展接访服务,将19名市、县人大代表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工作日均有代表现场接访。同时,通过走访服务、采取“1+2+N”的模式,即1名人大代表固定联系2家企业,其余时间走访其他企业。定期组织代表围绕企业堵点难点交流经验、分享建议,共同探索推动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商圈提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为市、县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服务保障。

贵州澎萱纸业有限公司是该县2014年引资入驻园区的民营企业。多年来,由于市场不景气,企业产产停停,面临倒闭的困境。今年3月,县人大代表、玉水街道新寨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爱芬在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与企业协商,搭成“企业+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把社区集体经济注入企业入股,组织社区干部助力市场推销,打开了澎萱纸业市场,如今澎萱纸业生产的卷纸、抽纸等走俏市场,企业起死回生。

据悉,半年来,玉水街道代表服务站先后接访企业、群众50余人次,走访企业140余家(次),收集并解决了问题16起。


德江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 2024 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安化街道人大工委针对城区楠木园移民新区人员复杂、管理难的突出问题,在楠木园移民小区建成了新时代代表工作室,建成网上联络服务站,实现“云上服务”,群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可向代表留言、提出意见建议,促成了80余件凝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近年来,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创新开展人大代表履职活动,组织人大代表进社区网格,同步探索人大代表履职新路径,全方位畅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依托联动履职平台载体,积极发挥代表作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锚定地方发展所需,提出一批靶向精准、务实可行的建议,有效推动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生动诠释了“建议提得准、办得实”的履职成效。

目前,德江县充分发挥22个代表联络站(服务站)和66个代表联络室的纽带作用,拉近了代表与群众间的距离,实现了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保障。

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在小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人大代表与选民共商社区治理,共话发展未来。在开发园区,越来越多创新主体的声音被听到,企业发展的坦途从这里开始明朗;在一个个街道、乡镇,人大代表和群众抵足而坐,在对话声中列出“建议清单”,让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在一个个校园,法律与教育领域的代表“智囊团”与居民们探讨社区学校共享共治共建新路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要及时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更要帮到位。以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为中心,人大代表履职功能在延伸,民意的表达有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平台,民主的触角有了规范化、可视化的载体。


代表有效作为,回应群众民生“急难愁盼”

“以前在北城时代上层至县人民医院新区路段,过街设施布置不合理,行人横穿马路现象突出,安全隐患较大,通过文玉杰代表在县人大会上反映后,得到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及时解决,如今安全有了保障……”市民罗时江如是说。

德江北城时代上层至县人民医院新区路段过街设施的合理调整,是德江县人大常委会采用全局性思维,服务中心大局,助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组织代表视察共和物流园建设情况。


近年来,德江县人大常委会针对群众的关注点和反映的问题,在开展全面监督的同时,进一步整合人大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专家智库力量,持续拓展履职途径,打好监督“组合拳”。 出台了《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暂行办法》,拓展了代表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形成了问题在一线收集、意见由代表反馈、责任由部门落实的机制。人代会召开前,代表们紧扣城市建设、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等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与群众沟通、与部门协调,提出很好的建议意见。

2025年初,在德江县十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共提出代表建议意见102条,其中有19条被列为督办件交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如今,一大批群众关注度高、办理棘手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潮砥集镇至陈袁村公路水井湾处的隐患终于得到了有效治理,群众出行放心多了,感谢沈莉代表为我们呼吁……”潮砥镇青草村村民张禹感慨地说。

两年前,潮砥集镇至陈袁村公路水井湾处因地质原因路基开裂,逐渐下沉,形成了极大的交通隐患。由于此处处于乌江沙坨电站库区沿岸,该镇多次向相关部门呼吁,交通部门认为是库区蓄水所致,移民部门认为属地质灾害,与库区蓄水无关,此事一拖再拖,一直尚未得到解决。

年初,在德江县第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沈莉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治理潮砥集镇至陈袁村公路水井湾处路基下沉的建议》,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重点督办件,交由县人民政府办理。同时,通过代表视察落实跟踪督办制度,充分听取代表们建议意见后,责成县交通运输局解决,最终促成了建议件的落实。

2023年,县人大代表、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琴在对坝区农业进行调研时,与荆角乡角口村集体达成协议,签订订单农业合作协议,实行订单保底收购,带动当地群众年务工增收50万元,年土地流转收入15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增收。


代表视察双坝风力发电项目。


今年初,在德江县人代会上,她再次提出了《关于做强煎茶镇松溪坝区水稻种植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松溪坝区以“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水稻产业发展。

如今,在德江县已有龙泉良家坝、合兴的鸟坪、堰塘的井头坝等8个500亩以上坝区与德江兴农米业建立了供销渠道,带动了全县8000多亩水稻产业发展,实现了1.2万农民稳步增收。

坐在农家院落听群众唠嗑、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诉求、下到富民车间问计于民……在德江县,人大代表踏着泥土的清香履职、沾着清晨的露水尽责,他们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贴在一起。扎实开展调研、一线收集民意,解决急难愁盼、化解矛盾纠纷、为民代言尽职……代表们责任感更强了,监督效果更实了,行业示范作用更大了,高质量的议案建议、专项报告更多了。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德江县各级人大代表倾心为民办实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初心践行着这样的承诺,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用真心和赤诚让“人大代表”这一身份名副其实,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称赞。

近年来,德江县人大常委会推行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管用”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广大代表积极践行“开门”收集民意、“敲门”走访民情、“串门”联系民心,真正将社情民意的收集处办“零距离”办到了群众家门口,让民主实践扎根在社区治理的土壤之中。积极开展集中视察,现场核实、认真督促,矢志不渝擦亮人大监督的民生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成色。前不久,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办法》,将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中求进落实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在助推德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人大担当。

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繁荣乡村文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系列重大课题,德江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来,推动人大代表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江篇章中贡献更多更好的人大力量。(作者:张运典 文叶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