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守初心 联系群众促发展——贵州省人大第十五期代表学习班在息烽县开展现场教学侧记
夏日的息烽,青山含翠,乌江奔涌。7月23日上午8时,贵州省人大立法服务中心(贵州省人大代表和干部培训中心)“2025年度第十五期代表学习班”109名学员从贵阳整装出发,带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使命,带着“深刻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思考,到息烽县开展为期一天的现场教学。这场以“人民”为底色、以“实践”为课堂的学习之旅,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民心的对话。
农文旅融合:在“共富画卷”中读懂“人民至上”
上午9时许,学员们首站来到流长镇宋家寨村狮子脑农业生态园。生态园由贵阳市人大代表丁光明创办,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主打李子、橘子、樱桃、草莓等精品水果种植。
“我们村过去是典型的‘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贫困村。”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宋江介绍,“近年来,村里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发展经果林种植,同步打造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农家餐饮等业态,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走进生态园,学员们驻足细听:“果园分红怎么算?”“游客增多后,村里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宋江一一回应:“大事小事都开‘院坝会’,村民说了算;生态红线划在村规民约里,护绿就是护饭碗;技能培训请文旅专家上门,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这里的农文旅融合不是‘政府包办’,而是‘群众主角’。”一位来学习的人大代表边记录边感慨,“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鲜活实践。”
红色热土:在“信仰课堂”中筑牢“为民初心”
上午10时,学员们来到流长镇大塘渡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前。全体学员列队肃立,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鞠躬致敬,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乌江不仅是地理的界河,更是军民团结的见证。”一堂生动的“微党课”,讲述了中央红军在息烽境内历时六天五夜,历经十余场战斗,打土豪,分发浮财,惩治恶霸,安抚百姓,救治病人,宣传抗日,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与息烽人民结下鱼水深情的故事。
“为什么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看看南渡乌江的历史就知道——红军每到一地,都严守纪律、借物归还,甚至用自己的米粮救济困难群众。”老师的讲解引发学员共鸣。
“红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人大代表,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进骨子里,像当年红军依靠群众一样,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履职的“方向标”。
生态赋能:在“旅居示范带”中探寻“振兴密码”
抵达“又见乌江”民宿时,学员们瞬间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乌江之水悠悠流淌,两岸青山巍峨耸立,民宿与这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流长镇党委书记余连建以亲切的讲述,拉开了这场学习交流的序幕。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村民受益,统一规划民宿集群,由村集体整合闲置房屋,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集体、农户和运营方。”余连建介绍,“又见乌江田园风光”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新选择,还通过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学员们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对民宿的设计创意与运营思路赞叹不已。“澜舍”“江韵山舍”等民宿,以其独特的庭院布局和精心设置的房间,让游客在享受乡村宁静的同时,也能体验到高品质的住宿服务。
“乌江边上这些曾经破旧闲置的农房,在精心改造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这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关键的是让群众成为‘受益人’。”学员纷纷表示,这种“生态+文化+民生”的发展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精神传承:在“幸福红庄”中续写“为民答卷”
下午2时,学员们来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息烽集中营旧址,阴暗潮湿的牢房、锈迹斑斑的刑具,无声诉说着革命先烈遭受的苦难,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魔窟’,但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没有一人背叛信仰。”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张露萍等七烈士深入虎穴、英勇斗争的壮举令人动容;罗世文烈士铮铮铁骨令人敬仰;许晓轩烈士在生命最后时刻总结的“狱中八条”,闪耀着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
随后,学员们来到“幸福红庄”——猫洞村。进入村史馆,馆内陈列着有关猫洞村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等的图片和物件。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村民对家园的眷恋和热爱,也见证了猫洞村从贫穷到振兴的历程。
“中央红军长征南渡乌江、佯攻息烽县城,是威逼贵阳、西进云南途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它打破了蒋介石妄想围歼红军于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计划,扭转了极其危险的形势。”在红军长征在息烽6天5夜主题展厅里,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敖艳系统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南渡乌江过境息烽的史实。
“我们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研学+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产业链,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猫洞村支书吴长青介绍,“通过红色教育,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大家主动参与村庄治理,矛盾纠纷少了,干事创业的氛围浓了。”
“红色名村不仅要‘红色’,更要‘走心’。”学员纷纷表示,“作为人大代表,要把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多做暖民心、聚民心的实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此次现场教学,既是一次“充电之旅”,更是一场“初心之约”。正如贵州省人大立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言:“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只有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群众,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息烽县的实践启示我们,只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就能画出最大‘同心圆’,开创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