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人大“四联四促”助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瑶山瑶族乡人大紧扣“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主题,立足民族地区特色,以“四联四促”工作法,通过联建文旅阵地、联创跨省平台、联心民生实事、联筑治理网格,推动人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力量。
联建文旅阵地,促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瑶山瑶族乡人大依托4A级瑶山古寨景区,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将瑶山村级人大代表联络室与县级文化旅游代表联络站融合联建,设站点在瑶族写生部落,配套有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功能区,构建“代表+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履职平台。联络站吸纳33名州县乡三级代表进站履职,其中瑶族代表10人,涵盖旅游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等群体,形成专业化文化传承和旅游服务团队。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借助文旅行业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手工技能培训,组织瑶山陀螺队、绣娘和巧娘等非遗传承人参加民族文体赛事,形成旅游+文化、村寨、民体、非遗、品牌等融合发展的模式。
乡人大代表到里湖乡仁广村协调张某成与张某明邻里矛盾纠纷
目前,瑶山乡累计荣获陀螺奖项第一等次23项、民族手工艺赛事奖项30余项,举办民族文化活动30余次。瑶山古寨景区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瑶绣、陀螺、陶艺等民族技艺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技能,带动35户群众发展瑶族刺绣、陀螺工艺等特色民俗产业,新吸纳102名各族群众就业,人均创收2.3万元。例如,进站州人大代表、瑶族写生部落负责人、瑶族树膏染技艺传承人黎宪锋带动15名瑶山群众成为非遗传承人,推动瑶族刺绣、粘膏染等12项非遗技艺与旅游产品开发融合。同时,写生部落与187所全国高校建立合作,2024年以来接待写生研学团队达20余批5000余人,成功打造“瑶山写生部落”研学品牌,并带动了当地群众从事旅游小商品加工销售、发展餐饮、民宿经济,让瑶族同胞搭上了“文化+旅游”的直通车。
联创跨省平台,促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瑶山瑶族乡与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接壤,两乡山水相连、民族相融、文化相通,为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两乡人大积极探索联建共享发展模式,按照“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原则分别在瑶山村和仁广村共建跨省(区)联络站,开展接走访选民活动,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年度主题活动,推动双方在民族融合、旅游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议联提联办,双边代表联合开展跨省旅游市场调研,收集“打造荔波·南丹半小时旅游经济圈”等建议10余条,推动小七孔景区、瑶山古寨与里湖景区串联联动,协同解决边界地区产业合作难题,推动两地在民族融合、旅游开发等领域协同发展,带动两地互送游客,拉动旅游消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跨省发展新格局。随着“南丹至荔波高铁站”定制客运班际线的正式开通,缩短荔波与南丹之间的时空距离,满足旅客个性化、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同时为荔波旅游引入更多“流量”,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联络站着眼联系服务基层的“末梢神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双方代表一起座谈、相互交流、共同研判,让人大代表工作更省时间、更接地气。例如,针对耕地保护工作涉及两省插花地的土地协调,两省边界乱砍滥伐问题等实际困难,通过人大代表“联调联解”“共办共督”推动两乡共同调处、联合执法,达到“双促双好”的目的。
瑶山瑶族人大组织对代表建议情况进行视察
联心民生实事,促群众福祉持续提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瑶山瑶族乡人大以代表建议办理作为民生实事的关键点,精准实施监督、持续跟踪问效,将群众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一是突出“重点”。确定重点建议进行重点督办,以点带面提升办理实效。选取群众高度关注、兼具针对性与可行性的代表建议确定为重点督办事项,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办理实效。通过主席团会议审议确定重点建议后,采取专题调研、代表视察、定期通报等方式全程跟踪办理进度,同时由乡人大主席团与乡纪委协同联动,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工作作风优化与行政效能提升。例如,2024年确定的产业路建设、灌溉沟渠修复等5件重点建议均得到有效落实,累计新建产业路10条共8.04千米,新建蓄水池2座,采购灌溉管材2.5千米,改造并新建农田灌溉水渠3.2千米,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二是关注“小微”。结合乡级财力设立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着力化解那些因项目规模小、资金额度低而难以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的“关键小事”,实现代表建议办结率与群众满意率的双提升。如针对代表提出的“幼儿园门口人流车流密集存在安全隐患,建议设置减速带”的建议,因项目未达立项标准,经现场调研会商后,启用专项资金完成减速带修建,迅速解决了安全隐患,得到代表与群众的一致好评。此外,瑶山瑶族乡人大聚焦旅游服务、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督推动落实。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题调研6次、重点领域监督视察8次,收集社情民意76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2件,以一件件群众可感可知的实事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持续提升群众福祉。
联筑治理网格,促基层效能全面升级
瑶山瑶族乡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依托其密切联系群众的特性,将人大代表深度融入“3+6+N”(3个堡垒、6个措施、N个自选动作)基层治理工作法,构建起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将51名人大代表编入42个基础网格,建立“代表+网格员+联户长”三级治理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线上”借助村组微信群等平台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线下”组织代表深入网格开展走访宣传与矛盾调解,精准掌握社情民意,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化解基层矛盾。今年以来,代表们累计走访群众800余人次,开展政策宣传630人次,收集社情民意76条,联合乡村两级干部成功调解土地边界、邻里纠纷等矛盾24件,有力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同时,瑶山瑶族乡人大以乡村治理网格为依托,激活环境整治动能,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结合“六净”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清环境、改设施、强治理”三个环节,组织开展人大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农村环境面貌与乡风文明实现“双提升”。2025年累计开展综合环境整治31次,清理垃圾120余吨,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此外,在旅游旺季,人大代表志愿服务队还为游客提供线路咨询、文明宣导等服务,今年以来累计解答游客咨询2万余人次,以优质服务助力提升旅游体验,进一步彰显了人大代表在基层治理与服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升级。
通过“四联四促”工作法,瑶山瑶族乡人大实现代表履职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联络站功能建设,拓展跨省联建内涵,强化民生监督实效,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