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人大:“333”工作法让民意“金点子”直通立法
自2022年8月被列为贵阳市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乌当区东风镇人大在市、区人大常委会的悉心指导下,将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与人大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有机融合,以“三抓、五有、三服务”为工作遵循,探索“333”工作法,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参与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格局,让民意“金点子”顺畅融入立法“直通车”,为地方立法注入基层活力。
强化“三个建设”,筑牢立法联系“桥头堡”
东风镇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根基。一是强化组织建设。成立并调整充实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检察室等为成员单位的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指挥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为立法联系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由镇聘律师、法律从业人员、人大代表、村(社区)干部、基层群众组成的“三员”队伍,其中联络员3名,信息员27名,宣传员24名,构建起覆盖全镇的立法联系网络。适时组织“三员”开展立法业务培训,提升其收集民意、解读法规、反馈建议的专业能力,确保队伍高效履职。三是强化制度建设。认真按照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方案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职责》《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征集与反馈制度》《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法治宣传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意见征集“原汁原味”、反馈及时高效等要求,让每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开展基层立法联系点“三员”培训
注重“三个融合”,拓宽民意汇聚“主渠道”
东风镇打破壁垒、整合资源,让立法意见征集更接地气、更聚民智。一是注重“站”“点”融合聚合力。将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深度结合,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广泛吸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社会自治组织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凝聚立法参与合力。二是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扩覆盖。线下深入田间地头、社区企业,以“当面听、直接问”方式引导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线上依托网格连心群、立法联系群,融合“码上找代表”“贵阳法规、一码扫尽”等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立法普法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三是注重“内”“外”融合提质效。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将网格员纳入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宣传员队伍,把党的政治、组织、服务优势贯穿立法联系全过程,推动立法工作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站点融合建设
落实“三个任务”,彰显民主立法“真价值”
东风镇聚焦立法服务核心,让基层声音真正转化为立法实效。一是落实服务立法任务,架起“直通车”。在收集意见过程中,通过座谈会、专题调研等方式,深入社区、企业、学校讲解法律法规草案;走进田间地头,用家常话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草案,并征求立法意见,原汁原味反馈至立法机关。在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贵阳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杨通胜提出的“明确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农村村民居住权”建议被采纳,成为乌当区首个获《立法建议采纳证书》的案例。二是落实服务普法任务,搭建“连心桥”。结合法庭典型案例旁听、新颁布法律法规宣传、司法普法宣传等活动,利用坝坝会、居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活动等方式,积极组织宣传员开展法治宣传,提升群众法治意识,让立法过程成为普法过程。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以来,联合相关部门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教活动40余场次,受众1万余人次。三是落实服务评估任务,畅通“反馈链”。跟踪收集群众对贵阳市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条例的意见建议,推动立法“全链条”民主。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立法意见建议90余条,且在逐年递增;2025年上半年围绕《贵阳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规定(修正草案)》《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十部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草案)》等法规,收集反馈意见39条,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持续提升。
组织召开座谈会征求群众立法意见建议
贵阳市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立法采纳建议证书
作为民主立法的“神经末梢”,东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333”工作法,让基层民意与立法决策同频共振,为贵阳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供了坚实基层支撑,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