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三联三力”提升接边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近年来,黎平县以党建“1+4”为抓手,以强化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为突破,紧紧围绕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以“三联三力”为抓手,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接边地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联席”强化制度保障,夯实基层治理“支撑力”。制定《黎平县村规民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基层自治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成立村规民约工作指导组,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宣传、执行等工作,紧盯村规民约修订执行工作事项,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同时,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据“党委领导,人大主推”的基层治理工作要求,县乡两级人大主管部门上下联动,发挥监督指导职能。此外,加强服务代表网络化建设,建好人大代表网络地图,搭建“一届人大代表·一生人大情”监督平台,激励历届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近三年来,在全县设立26个代表联络站和93个代表联络室。各级现任(历届)人大代表参与政策宣传、抢险救灾和纠纷调处等基层社会治理活动达27972人次,参与调处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230余起;收集群众反映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建议490件;人大代表担任村规民约执委会成员628名。
“联建”打破区域壁垒,激发共建共治“协同力”。黎平县登晒、阳朝、草坪等6个村会同接边的湖南、广西两省(区)村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先后创造性地建立了4个跨省(区)“联合党支部”,以“支部共建、强化协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党建联建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边界村落“共建、共管、共抓、共谋、共享”,实现基层社会治理“1+1>2”的效果。同时,签署《黔、桂两省(区)三县四乡镇联防公约》《湘黔桂三省坡接边地区九村寨“五联”合作协议书》等多项联防联调协议,积极推行省际边界跨界协同治理新模式,探索“五联合作机制”“十联工作法”“八个一工作法”等治理新模式,破解接边地区基层党建、矛盾纠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乡村治理难题。如,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就有“一村跨两省、两省住一家”生动场景,成为接边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荣获国家“创建无邪教示范村”及省、州级文明创建先进村等称号。近十年来,省际接边村寨无重大矛盾纠纷、无重大治安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信访事件发生,形成了基层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联谊”聚焦民生福祉,增强共同富裕“凝聚力”。依托接边地区丰富的“冻鱼节”“春社节”“新米节”“三月三”等传统民族节庆,开展琵琶歌会、河歌对唱、芦苼比赛、抢花炮等民间文化联谊活动,以民族文化传承交流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黎平县“冻鱼节”“三月三”年均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覆盖黔湘桂3省8县群众,近三年累计举办民族文化联谊活动120余场次, 据调查显示,98.2%受访者认为节庆活动显著增强跨省民族情感交流。同时,依托当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相互带动、相互帮助,结成接边地区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三省坡茶叶产业联盟,覆盖黎平县6镇及湘桂接边4乡镇,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覆盖黎平县南部主要乡镇及湖南、广西接边乡镇的“黔湘桂环三省坡茶产业经济带”,有力促进了接边地区各民族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