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龙里人大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近年来,龙里县人大常委会紧扣省人大“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要求,聚焦黔南州人大“五字诀”,锚定“法治为民、履职助发展”核心目标,以“龙里县法律咨询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载体,从“建强阵地、创新模式、惠民利企、提质扩面”四个维度,将专业法律服务与人大代表履职深度融合,破解了基层群众“找法难、维权繁”的痛点,为群众筑牢权益屏障。目前,累计为群众挽回损失超500余万元,接待省内外考察学习20余次。

建强阵地聚合力,夯实法治服务“硬底盘”。以“阵地稳则服务实”为导向,从资源、阵地、队伍三方面发力筑牢服务基础。统筹行业建站。汇聚群众需求,发掘行业资源,充分利用律师事务所的优势,合力打造“联络站+律师事务所”双赢平台,创建“人大代表+执业律师”工作模式。在民事纠纷、劳动维权、企业法务等领域,不断强化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阵地功能。在标准化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同时,按照“七有三簿一表”“五个一”标准设置法律咨询、文书代写等功能区,通过张贴服务流程、接待时间、代表信息等,让群众“进门知指引、办事明流程”。建强联络队伍。从全县600余名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中,遴选“法律素养高、基层经验足、履职热情强”的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进站,固定每周三为接待日,16名人大代表排班轮流驻站,律师事务所安排专职律师参与接待,共同解决来访群众需求。

创新模式优服务,打造便民利民“新样板”。针对基层群众“找法难、咨询贵、维权繁”问题,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法律服务从“被动接访”向“主动服务”转变。“固定+流动”结合,让服务“接地气”。在“固定接待日”的基础上,推出“流动服务”模式,组织“代表+律师”小分队走进村(社区),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已开展流动服务20场,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解决邻里纠纷、劳动仲裁等问题10件。“固定+弹性”联动,让服务“不打烊”。针对情况复杂、未带齐材料、无法当天完整办理咨询等情况,专门推出“弹性续接服务”,除固定接待日外群众后续可随时前往联络站补充材料、继续咨询,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对接需求,耐心协助完善材料、解答疑问,让服务打破“时间限制”。“闭环+联动”保障,让服务“有回音”。建立“诉求收集—分类处置—跟踪反馈”闭环机制,对能当场解答的问题,现场出具建议单,对需协调部门解决的,填写诉求转办单,经联络站汇总后联动相关单位协同办理,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惠民利企求实效,释放法治护航“真红利”。始终把“解民忧、纾企困”作为落脚点,以专业法律服务为群众守好“钱袋子”、为企业撑起“保护伞”。靶向服务民生,法律援助“解民忧”。聚焦群众维权需求,推出“零费用法律服务”模式,为困难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代写起诉状、离婚协议等法律文书。目前,已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00余次,代写法律文书150余份,指导立案和执行案件100余件,为群众节省费用约28万元。精准助力企业,激活发展“新动能”。针对北部园区中小企业“法务成本高、风险防范弱”问题,联络站邀请律师代表针对性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常年免费法律咨询,涵盖合同审查、股权纠纷、劳动用工等领域,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节省企业法务支出10余万元。总结经验推广,打造治理“示范牌”。梳理联络站运行中的“标准化建设、多元化服务、闭环化管理”经验,形成龙里县法律咨询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规范,吸引省内外及各县市多次考察学习,成为基层法律服务的“龙里样板”。

对标优化谋长远,激活持续发展“新动能”。面对基层法律服务需求升级,锚定“提质扩面”目标,谋划下一步提升方向。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主动联动经济、旅游、农业等部门,将法律服务延伸至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普法形式,培育“法治魂”。开设“法律微课堂”,组织驻站代表、律师进社区、进企业、进课堂开展普法活动。通过案例讲解、互动答疑等形式,讲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网络安全等常见法律问题,助力法治观念入脑入心。强化能力提升,锻造“硬队伍”。收集典型服务案例,建立“案例共享库”,供人大代表学习参考,提升人大代表法律服务素能。同时,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人大代表履职考核的重要指标,倒逼服务质效提升。(龙里人大:宋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