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陆坪镇人大: “四项行动”架起搬迁群众幸福连心桥
“当初搬进来的时候心里空落落的,总想着回老家用锄头刨地的日子。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能上班,过节有活动,就连充电、孩子上学这些烦心事,人大代表都帮我们解决了!”9月5日,福泉市陆坪镇五新社区搬迁居民杨大娘坐在小区民族食堂的屋檐下,看着不远处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嬉戏,脸上满是笑意。
陆坪镇五新社区是该镇10个村搬迁而来的168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安置小区,如今处处透着烟火气与幸福感,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陆坪镇人大代表第一联络室代表们的贴心守护。
开展“敲门问需”行动,摸清搬迁群众急难愁盼
2018年,最后一批搬迁群众搬进五新社区时,陆坪镇人大副主席、第一代表联络室主任兰宗莹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不少老人总在小区里转悠,眼神里满是彷徨。
“杨大娘,您这是在找啥?”一次走访中兰宗莹碰到背着竹筐四处张望的杨大娘,对方的回答让她心里一沉:“想找点地种种,没活干的日子太无聊了。”
群众的彷徨,成了人大代表行动的着力点。兰宗莹迅速组织片区的代表们带着笔记本,开展“敲门问需”行动,挨家挨户记录群众的“心头事”:学生李某因腿脚不便,想有一辆轮椅出门;廖大娘担心孙子孙女上学路上的安全;随着新能源车增多,充电难成了新问题;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接送……这些细碎的需求,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本,最终梳理出30余条社情民意。
“群众的需求不能等。”兰宗莹联合进驻代表联络室的人大代表们立刻行动:对接镇里的企业,争取到28个公益性岗位,杨大娘如愿在小区保洁队找到了工作;联系市残联,为李某申请到免费轮椅;协调脱贫攻坚后续扶持资金,在小区建起3个充电桩、20个充电位,解决了车主们的“充电焦虑”;每逢上下学时段,代表们轮流到学校门口当志愿者,200余人次的值守,让廖大娘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安全揪心。
“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连我们心里想啥都能猜着、帮着。”拿到轮椅的李某,第一次自己推着轮椅逛完了整个小区,眼里满是感动。
开展“邻里和睦”行动,解决搬迁群众矛盾纠纷
“下水道堵塞找张师傅,电话138XXXXXXX;垃圾清运每天早上7点,联系李师傅139XXXXXXX;每周三排查废旧广告,夜间噪音先上门劝说,不行再联系物业……”。翻开市人大代表、居委副主任樊启成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这样的“小事”,而这些“小事”,正是他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大智慧”。
作为社区里的“调解员”,樊启成始终坚持“未病先防”。他知道,搬迁社区的邻里矛盾多源于生活习惯差异,比如楼上楼下噪音、公共区域占用等,若不及时化解,很容易引发大问题。于是,他提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分类记录,制定应对办法,主动上门排查。
有一次,二楼的居民反映楼上漏水,影响了自家墙面。樊启成代表立刻联系楼上住户和维修师傅,当天就上门查看、维修,还帮忙把受损的墙面重新粉刷好。“本来以为要吵一架才能解决,没想到樊代表半天就处理好了,真是太感谢了!”二楼居民握着樊启成的手,连连道谢。
樊启成代表用这种“提前预判、及时化解”的方法,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余起,解决民生问题9件,让五新社区实现了信访零案件。“居民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把这些‘小事’记下来、解决好,社区才能和谐,大家才能住得安心。”樊启成说,他的笔记本还在不断更新,而社区群众的各项“难题”,也在这一页页记录中一项一项得到解决。
开展“环境治理”行动,改变搬迁群众生活习惯
“以前总有人在楼梯口堆纸壳、塑料瓶,走路都得侧着身子,看着也不舒服。”说起小区曾经的环境,尹国琴记忆犹新。作为镇人大代表、搬迁群众,她深知生活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为了改善小区环境,代表们牵头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会议,一方面讲清堆积杂物的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鼓励大家参与“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尹国琴主动带头,清理自家门口的堆积物,还上门劝说邻居:“咱们现在住的是新小区,环境好了,心情也能变好,您说是不是?”
在代表们的带动下,居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清理楼道、打扫广场,还自发开展卫生评比。如今的五新社区,楼道里干净整洁,广场上绿植葱郁,健身器材旁没有一丝垃圾。
“现在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先在小区里转一圈,看看卫生情况,碰到垃圾就顺手捡起来。”尹国琴说,看着小区从“脏乱差”变成“美净宜”,她打心底里高兴,“现在不仅住着舒服,来串门的老家亲戚都说,这小区比城里还干净!”
开展“活动融情”行动,促进搬迁群众深度融入
“搬迁只是第一步,让群众从‘住有所居’变成‘住有宜居’,才是我们的目标。”看着部分群众仍有“做客”心态,镇人大代表、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志恒又动起了脑筋。他知道,要让群众真正融入,就得用有温度的活动拉近距离。
每月的“义务理发日”,是小区里最热闹的时刻之一。周志恒代表提前联系好镇上的爱心理发店,理发师们带着工具来到社区广场,老人们坐在椅子上,一边理发一边拉家常,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除了为老弱病残困难群众义务理发,代表们还琢磨出不少“暖心活动”。对接市级部门,在小区广场播放公益影片,孩子们搬着小板凳围在前面,大人们坐在后面,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露天电影时光;组织全镇80余名残疾人开展“同心同行・共‘健’未来”活动,套圈、运球等趣味项目让大家在合作中收获快乐;端午节时,一场热闹的包粽子比赛,让居民们在比拼手艺的同时,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重阳节的老年座谈会上,老人们聊着搬迁后的生活变化,话里话外都是对现在日子的满足。
2025年陆坪镇“六月二十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节,社区群众自发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平日里熟悉的邻居变成了队友,一起为了团队荣誉拼搏。“去年我们队拿了拔河比赛奖励,现在想起来还特别激动!”搬迁居民尹国琴说,“现在小区有啥活动,我都主动帮忙组织,感觉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们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履职成效的根本标尺。”兰宗莹的话,道出了人大代表的初心。从敲门问需到化解矛盾,从环境治理到活动融情,人大代表们用一声声问需、一件件实事,为搬迁群众筑起了幸福宅,也搭起了与群众心贴心的连心桥。如今的五新社区,不仅是一个安置小区,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而这份幸福,还在继续传递……(撰稿人:杨明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