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以精准监督之力 铸营商环境之优 ——福泉市人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实践及成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吸引投资、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福泉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州委、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监督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度融合,以监督强保障、以代表聚合力、以创新提效能,通过创新监督机制、聚焦问题整改、凝聚监督合力,打造了人大监督助推营商环境优化的“福泉实践”,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锚定靶心:以“议题精准化”锁定监督方向

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每年,福泉市人大都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上一年度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情况报告。年初通过专题调研、代表座谈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和群众诉求,将“优化政务服务”“惠企政策落实”“市场主体培育”等6大类23项问题纳入监督清单。在审议过程中,市人大组成人员以专业的视角、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在2024年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专题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优化政务服务推进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针对“审批流程繁琐”“政策兑现不及时”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询问,12个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接受询问,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并明确时限,推动“纸上政策”转化为“落地服务”。如针对某化工企业反映的“项目审批涉及多部门、耗时过长”问题,人大常委会督促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将涉及发改、环保、住建等5部门的审批流程整合为“一窗受理、同步审批”,审批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


创新机制:以“监督闭环化”提升整改实效

构建“调研—审议—跟踪—测评”全链条监督闭环,确保监督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一是深入调研摸实情。审议前,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工业园区、乡镇(街道)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经营困难及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精准监督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跟踪问效抓落实。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整改”,3个月后在市人大常委会上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工作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三是常态监督促长效。将营商环境优化纳入对政府部门开展评议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连续两次测评不满意的单位启动质询程序,推动形成“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参与营商环境”的工作格局。通过这一过程,督促市人民政府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持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发布惠企政策685项目,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


凝聚合力:以“参与多元化”激活监督动能

打破“单打独斗”模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以代表聚合力,着力构建“人大监督+代表履职+社会参与”协同体系。一是发挥代表“监督员”作用。通过在工业园区建立代表联络室,组织代表对园区企业开展“每月一走访、每季一反馈”活动,实时收集企业诉求,当好“营商环境观察员”。2024年以来,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平台”等12条建议被政府采纳并落地实施。二是引入社会“评议员”力量。邀请异地商会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营商环境工作报告审议;积极参与市级领导“四包责任制”、企业特派员制度、企业家沙龙等,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解决了“园区出行不方便”“停车难”等民生类涉企问题17项。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员”协同。与市督查考评中心、市工商联建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日常监督和意见建议督办。2024年,全市落实减税降费、留抵退税8.49亿元,为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36亿元、融资贷款62.48亿元。

通过系列监督举措,福泉市营商环境指标持续优化,2024年,全市新设立企业数1077户,市场主体增至3.55万户。培育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1家、20亿级企业3家、10亿级企业4家,民间投资占比52.51%,政务服务品牌满意度100%。福泉市营商环境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撰稿人:杨小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